|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本地文化 > 谭门京剧

谭门京剧

关键词:江夏,谭鑫培,京剧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江夏热线
  • 电 话:027-81826182
  • 网 址:http://www.hbjx.ccoo.cn/
  • 感谢 fannymain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7788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

  【汉剧:京剧的“乳娘”之一】

  中国京剧原以汉调为主,兼取 京、秦、梆子腔和昆曲,合五方之音而形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随后汉调演员进京,以汉调原有曲调优美之特长,广泛吸收京、秦、昆曲各调优点,形成京剧最初的声腔系统,所谓“班是徽班,调是汉调”。

  1853年,汉调演员的谭志道北上津、京,与各大徽班一起演出,与湖北艺人余三胜等一道,促成了徽、汉两调不断融合、京化,为京都百姓喜爱和接受。

  京剧的语音字读,有一个转化、形成过程,谭鑫培起了关键作用。在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三足鼎立时期,北京“皮黄”开始出现语音字读的转化,但程、余二人中年来京,不会讲北方话;张二奎系北京人,不习楚音,当时程为“徽派”、余为“汉派”、张为“京派”。谭鑫培少年来京,能说京、汉两地方言,集众家之长,兼容南北、徽汉,自成一家,始以湖广音(楚音)、中州韵统一声韵,使京剧语音字读趋于规范,使唱腔丰富多变且更具表现力。

  【谭门艺术之根藏于江夏】

  150多年前,为躲避战乱,6岁的谭鑫培随父亲谭志道离家北上,从此挥别故土。关于谭鑫培的祖居故里,多年来众说纷纭,先后有田家湾、谭家湾、黄陂、黄冈,甚至天津等说法。

  12年前,我省戏曲专家胡汉宁借一本家谱,揭开了谭氏祖居地之谜——谭门艺术之根藏于江夏。“我们祖上老家是江夏大东门外的谭家湾。”胡汉宁还记得20多年前他在北京采访谭鑫培的曾孙谭元寿时得到的信息。但武汉周边有好几个谭家湾,谭氏祖居地到底藏于何处?

  1997年正逢谭鑫培诞辰150周年,在文化部主办的谭派艺术学术研讨会上,胡汉宁承担了关于谭鑫培祖居故里的调研课题。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走访,他将目标锁定在江夏区谭左湾九夫村,这里曾出了个远近闻名的汉戏班,戏曲渊源深厚。“偶然机会,我从当地农户手中拿到了一本手抄谭氏家谱,其中‘谭致导’、‘谭声启’这两个名字引起我的注意。”胡汉宁研究发现,谭致导是“谭叫天”谭成奎的谱名,谭鑫培的父亲子承父名取名“谭志道”,希望借助父亲的名望在外谋生,而谭志道的谱名为“声启”,谱里记载“声启”外出未归,符合情理。“从戏曲渊源上讲,汉调和京剧存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京剧谭门和江夏也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结。”胡汉宁的考证得到了谭氏后人及史学界、戏曲界的一致认同,于是一段清晰的历史被重新翻开——清咸丰年间,著名汉调艺人谭志道携家眷北上谋生,不仅带去了汉剧艺术,也把日后成为“京剧史上里程碑”式人物的谭鑫培带到北京,并衍生出古今艺术史上一道奇观——七代人投身京剧,大师名家辈出,谭门家族史已构成了一部“浓缩的京剧史”。

  【京剧谭门 根归江夏】

  京剧谭门 根归江夏

  ——手抄家谱揭开谭氏祖居地之谜

  

  这是一个声名显赫的艺术大师。“四海一人谭鑫培,声名廿纪轰如雷。”著名国学大师梁启超的题诗,道出了京剧老生谭鑫培在中国京剧界的泰斗之位。

  这是一个在中国再也普通不过的乡村。

  南出武汉,车行一小时有村名谭左湾。远远望去,但见其地貌天成,就像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坡上的小庙似凤头,绿掩的农舍为凤腰,弯弯的小路是凤尾,两口清水塘则恰似一对凤翅。

  然而,经过专家考证,一代京剧大师谭鑫培就诞生在这个普通而秀丽的小乡村。

  揭开这一谜底的,是连续12年追踪考证的原湖北省艺术研究所专家胡汉宁。

  谭家祖辈:谭门出自大东门外

  1981年春,在湖北省艺术研究所工作、赴京进修的胡汉宁受湖北日报子报《楚风》(《江汉早报》和《楚天都市报》的前身)编辑俞栋成委托,前往北京采访谭门第五代传人谭元寿,并代表本报向谭元寿问好。谭元寿因扮演京剧《沙家浜》中的新四军指挥员郭建光而家喻户晓。

  正是在这次采访中,当时53岁的谭元寿回忆说,他小时听其祖父谭小培讲过,祖上老家是武昌大东门外的谭家湾,并叫他以后告诉儿子和孙子,不要忘记家乡。

  据了解,1899年,当时52岁的谭鑫培应聘回汉在满春园演出,轰动三镇。他遵父谭志道遗嘱,专程到武昌宾阳门(今大东门)外寻找谭家湾,但因时间匆忙无法找到。这令6岁就随父离开故乡的谭鑫培终身抱憾。而自从谭门第三代谭小培起,谭家代代来武汉演出,每次也都要打听大东门外的谭家村落,但一直没有结果。

  手抄族谱揭谜底

  虽说谭家祖籍湖北没有争议了,但田家湾、沙湖、谭家湾……诸说不一。

  1997年,适逢谭鑫培诞辰150周年。在文化部主办的谭派艺术学术研讨会上,胡汉宁承担了关于谭鑫培祖居故里的调研课题。为了找到谭鑫培的出生地,胡汉宁走访了武汉、鄂州、黄冈等许多地方,查找谭姓和谈姓村落及聚居地,并逐渐将目标锁向江夏流芳街九夫村谭左湾。

  一个偶然机会,胡汉宁听说谭左湾有一套《谭氏宗谱》,其中可能找到线索。胡当即赶到谭左湾,在谭绍友家找到了修订于1944年的十几本谭氏宗谱。

  如获至宝的胡汉宁带着族谱回到研究所,一研究就是半年。终于,在该谱一支卷第125页找到了有关线索。

  其中有一人名谭志导,其子名声启,外出未归。胡汉宁认为,按道德仁义排序,谭志导的“导”应是“道”之笔误。胡汉宁参照年龄分析认为,谭志导是“谭叫天”谭成奎(谭鑫培的爷爷)的谱名,谭鑫培的父亲子承父名取名“谭志道”,是希望借助  父亲的名望在外谋生,这在100多年前的社会里不足为怪。

  与此同时,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和实地考察走访,确定这里曾出了个远近闻名的汉戏班,戏曲渊源深厚。

  胡汉宁的考证得到了史学界、戏曲界的一致认同,于是一段清晰的历史被重新翻开——清咸丰年间,著名汉调艺人“谭叫天”谭志道携家眷北上谋生,不仅带去了汉剧艺术,也把日后成为“京剧史上里程碑”式人物的谭鑫培带到北京,并衍生出古今艺术史上一道奇观——七代人投身京剧,大师名家辈出,形成了一个世所罕见的艺术家族。

  谭家后人认同考证

  谭家的考证很快得到了谭家后人的认同。

  由于诸多原因,谭门后裔与故乡人一直处于相互寻找与印证的期盼之中。2007年,江夏区组团进京拜访谭元寿(谭鑫培之孙),并带去谭家族谱资料。在相互传递资料和交谈中,谭家人为成功寻根激动不已。谭元寿握着家乡人的手久久不愿松开,并对江夏区政协副主席朱定呈说:“我们全家深深感谢你们,我们想尽快回乡探望,谭家人一定要尽力回报家乡。”

  2008年6月和2009年1月至4月,江夏区组织人员5次进京,与谭元寿及其子、北京京剧院当家老生谭孝曾会面,“京剧谭门故乡行”的方案很快敲定。

  京剧史上,湖北群星闪耀

  谭鑫培是京剧史上承前启后的大家,他开创了京剧流传最广的谭派。百余年来,谭门七代人传承京剧薪火不息,将汉调融进京剧,在国粹剧种里重重地写下湖北符号。

  资料显示,在谭鑫培之前,与程长庚、张二奎同列老生三杰的余三胜,就是湖北罗田人。余三胜的演唱以汉调为基础,吐字以湖北音为主,在当时被称作“汉派”或“余派”。在余三胜之前,教程长庚唱红净戏的师傅米应先,是湖北崇阳人。

  省社科院专家认为,谭门后人重归故里,再续一个城市的文化命脉,也为我省戏剧事业写上浓墨重彩的一页;自此,谭门京剧将成为湖北文化桂冠上的一颗明珠。

  【仰望星空光芒依然】

  仰望星空光芒依然

  ——京剧宗师谭鑫培殊功犹存

  

  坐落在江夏谭鑫培公园内的雕像

  谭鑫培(1847—1917),这位伶界巨星陨落已近百年。京剧史上,如果说徽班之首程长庚是京剧“鼻祖”,梅兰芳登峰造极享誉世界,那么谭鑫培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李瑞环题词)。

  今考,谭鑫培生于京剧前身——汉调的发祥地武昌(现江夏),6岁随父逃难到京、津一带,11岁入金奎科班,23岁搭进“京中第一”的三庆班,师从掌班程长庚和湖北艺人余三胜,兼武行头目。

  自古俊杰多坎坷。其貌不扬的谭鑫培不甘于一辈子演小武生,当“打工仔”,暗暗“偷艺”于梨园“三鼎甲”(程长庚、余三胜、张二奎),习老生唱腔,并饶有兴味地对老生唱腔进行磨洗和改造。然登台不久,即遇倒仓(嗓音变声),不得不含泪离开京师舞台,到农村去跑“粥班”、唱野台子,甚至看庄护院。下乡期间,艰难困苦不坠青云之志,与各阶层人物交往丰富了人生阅历,向众班派学习开阔了视野,改革精神由此在这一时期滋长。及至其嗓间恢复后返京,玉汝以成而为当时无人能及的“伶界大王”。

  谭鑫培鼎盛时期,入选清宫戏班,享受内廷供奉殊遇,慈禧“无谭不欢”;业界“无腔不学谭”。

  与其说他是改革京剧唱腔第一人,勿宁说这个湖北人将荆山楚水的灵秀、楚文化筚路蓝缕和不甘平庸的创新精髓,融入了京剧国粹,最后定型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梨园界尊谭鑫培为“富有思想的戏剧家”。在他手中,真正实现了“徽汉合流”——

  独特的身世使谭鑫培兼操京、汉两地口音,得以将京话的升降调与湖广的滑音同时并用,以之为基础兼收秦腔、昆曲、梆子腔的音韵成分,又将京剧的腔调统一规范为湖广韵、中州腔;

  他博采众长,将高亢的老生唱腔改革为婉转多姿、大众喜爱的“新声”,一时风靡菊坛;

  他唱、念、做、打样样精通,能戏300余出,拿手剧不下数十出,堪称全能、多产的演员。

  京剧到了谭鑫培时代,完成了从草创到成熟的过渡,真正走上艺术化道路。他拍摄了我国第一部戏曲电影《定军山》;晚年由百代公司灌制的“一张半”唱片,被认为统领了近一个世纪的风骚。

  其流韵所惠,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高庆奎、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等京剧名家辈出,百花齐放。梅兰芳曾言:谭鑫培对他影响最深,在与谭的合作、观摩中获得很大益处。

  近代中国京剧乐师陈彦衡曾这样评价:“从百年历史看谭腔的流传之深远,谭鑫培完全可以与他同时代的欧洲音乐巨匠贝多芬、施特劳斯等相媲美。”

  本月19日至22日,“京剧谭门”在大师陨落近百年后回鄂寻根。回首百年前的1908年,湖北水灾,谭鑫培心系故乡百姓疾苦,率清诸园来鄂演“义务剧”,三日所获千金竟全部相赈。

  1917年4月1日,其最后一次演“义务剧”,与梅兰芳携手“闽赈”。一周之后,广东督军陆荣廷到京,强约谭鑫培出演。适逢大师卧床经月,拒绝出演。军阀竟派来大队警察,将其生拉硬扯到堂会。演出当日,谭鑫培心力交瘁,悲愤处老泪纵横,吐血台上,不久过世。

  这是大师生命的绝唱,也为伶人树立了人性的光辉!

  【京剧谭门家谱世界艺术奇迹】

  谭派始祖谭志道(1808—1887)

  谭鑫培之父谭志道素喜汉调,后下海演唱汉调,工老生和老旦。因其声音高亢洪亮,每发高音传数里之外,遂获“谭叫天”艺名。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谭志道携家眷北上谋生,与湖北另一汉调艺人余三胜、安徽艺人程长庚等合作,将汉调老旦唱念引进北京,为京剧谭派的奠基人。

  谭鑫培之父谭志道素喜汉调,后下海演唱汉调,工老生和老旦。因其声音高亢洪亮,每发高音传数里之外,遂获“谭叫天”艺名。因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谭志道携家眷北上谋生,与湖北另一汉调艺人余三胜、安徽艺人程长庚等合作,将汉调老旦唱念引进北京,为京剧谭派的奠基人。

  国剧宗师谭鑫培(1847—1917)

  一代宗师谭鑫培汲取程、余所代表的徽、汉两派精华,促成了徽、汉两调不断融合、京化,深受达官贵人的宠爱和民众的喜爱,最终使京剧成为了国剧。谭鑫培还培育出杨小楼、梅兰芳和余叔岩三位京剧艺术承上启下的代表人物。

  国剧大师谭小培(1883—1953)

  谭鑫培第五子谭小培继承了家传衣钵,1919年与杨小楼、尚小云和白牡丹(荀慧生)赴上海演出,大受欢迎,从此“三小一白”享誉大江南北,其戏有父风。特别是晚年,舍弃自己的舞台事业,甘为人梯培育其子谭富英,使谭门又走出一位新谭派的创始人。

  新谭派创始人谭富英(1906—1977)

  谭富英是谭小培独子,得余叔岩、谭小培亲授,又以古朴自然、恢弘豪迈的独特风韵开创新谭派。20世纪30年代初就与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并称“四大须生”,还与荀慧生、徐碧云、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于连泉六大名旦合作。主演的《四郎探母》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情节的京剧电影艺术片。

  生行领军谭元寿(1928— )

  谭元寿是谭富英长子,因扮演现代京剧《沙家浜》中的郭建光而家喻户晓,现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之一。6岁学戏,7岁登台,10岁入富连成第六科坐科,练就了扎实全面的功底,戏路极宽,能戏广而精。

  当家老生谭孝曾(1949— )

  谭孝曾是谭元寿之子,现为北京京剧院当家老生。1960年考入北京市戏曲学校,毕业后在祖父谭富英、父亲谭元寿的教诲下学习谭门本派剧目。演遍京、津、沪、汉、鲁、台、港和日本、加拿大、美国等地。2005年在美国获得“亚洲杰出艺术家奖”和“中美文化贡献奖”。

  冉冉新秀谭正岩(1979— )

  谭正岩是谭孝曾之子,中国戏曲学院优秀京剧演员,研究生班在读。2004年,以一出《杨再兴大战小商河》摘取了全国青年戏曲演员红梅大赛金奖。在2005年CCTV全国青年京剧演员大赛中,一举夺得两项金奖,成为戏剧界一颗闪亮的新星。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客服:027-87956533 业务:027-81826182 传真: 邮箱:916019165#qq.com
地址:江夏热线(www.hbjx.ccoo.cn)隶属于 武汉创铭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的江夏综合门户网站。
办公地址:纸坊大街长安里10号。 邮编:430200
Copyright © 2004-2024 江夏热线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