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当前的位置:本地通首页 > 旅游景点 > 江夏八分山

江夏八分山

关键词:江夏,旅游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
  • 相关机构: 江夏热线
  • 电 话:
  • 网 址:http://www.hbjx.ccoo.cn/
  • 感谢 ly865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
  • 点击率:53629

    已有1网友参与纠错

  一. 八分山:八分山海拔272.3米的八分山,是纸坊最高的山了,位于纸坊城区西北,江夏区纸坊附近,因“山有水,分流如八字”而得名。八分山里有白云洞,有武汉现存唯一的石窟寺,由天然石灰岩溶洞组成,被誉为“武汉最具自然特色的山”。它北临一0七国道,乡镇,黄金桥,远山,长江,大桥……东头可以鸟瞰全城。

  八分山,原来叫八宝山,山中藏有无数宝物,它巍峨高大,风景如画,山里长着各种宝贝,也是仙人常来游玩的地方。为了保护这些财宝和管理好这片景区,玉皇大帝调遣修道千年的乌龟、青龙守山。乌龟心术不正,看着山里的宝贝,垂涎欲滴,渐渐起了歹心。一年的大年三十半夜,乌龟使出了浑身解数,张牙舞爪向宝山袭来,把满山的财宝抓得火星飞溅,碰得响声如雷。青龙发现了,便与乌龟打了起来。乌龟与青龙打斗惊动了王母娘娘。她向八宝山一看:乌龟和青龙打得山石飞腾,乌龟用自己的尾巴,把金子卷到自己的甲壳缝里了。“这还了得!”王母恼怒,取过桃园小神手中的扁担扶着,一脚踏了下来。八宝山顶一声巨响,山顶踩塌了。乌龟知道事情不妙,立即逃回自己的窝。它惊慌失措,金子都掉在它平时饮水的一条小河里,后来人们在这里修了座桥,就叫它“黄金桥”。王母没料到自己盛怒之下,竟将八宝山踩塌了,也惊出了一身冷汗,便急忙向夜铺山赶去。她抓住了乌龟,为惩罚它,把手中扁担一头抵在八宝山脚下,一头顶住乌龟的头。从此,乌龟寸步难行,这里多了一座乌龟山,那条扁担也变成了扁担山。王母那一踏,将八宝山踩裂成八座山,也就是今天的八分山。为了让仙人更好地游玩,让青龙安心守住这座山,还修了座庙。庙前还有一个蛟龙池,供青龙洗澡用。

  当然,这只是传说。方志学中则认为八分山的得名来源于“有水分流如八字”。《建康录》曰:“武昌有山无林,政可图始,不可居终,山分八字,数不及九”。八分山半山腰有飞锡泉,唐贞观年间有骆禅师游方(按:佛家语称为“飞锡”,即持锡杖云游四方)至此,建为道场,故名。该泉无论久旱、甚雨,两不盈涸,朝廷赐庙名为灵济南。1187年(宋淳熙十四年)赐封该庙为嘉泽候,1193年(绍熙四年)再加“显应”二字。1200年(庆元六年)夏旱,地方官奉命祷雨于庙,大获甘霖,又赠“灵惠”二字。此庙后不复存。在山门外一处密林当中,有一块刻有清嘉庆二年的和尚墓地。

  八分山山顶上有一棵大树很是称奇,此树长着十个一样粗大的树干,于是便有“十兄妹”美誉,在山坡上,不时看到有的树则似龙盘虎踞,千奇百怪。其中有棵树最奇了,恰到好处的长在最陡的坡路上,呈现出沙发靠椅状,可共两人靠着休息,登山者,大多爱在此小憩片刻,树干自然被磨得光光亮亮。在通往山顶的古道旁,有几棵碗口粗大的香樟,因其长势怪异,故又被人称为“许愿树”、“神仙树”。坡前有两两相拥、叠成四排的八棵香樟,香客们多认为这是来此建道场修炼的八仙化身,将之称为“八棵(个)神仙”树。他们每每上山拜佛时,总喜欢在此祈福许愿,求得平安。与它相对应的,是在坡上生长着的一树生十丫奇观的另一棵香樟,山上的人管它叫“十全十美”树。他们说,从山底到此,经过这曲折陡峭的1.5公里山坡的攀登后,在十全十美树下许个愿,生活才会变得十全十美起来。登上山顶,绿树葱葱的远处是林立的高楼,再远处,江夏与武汉连成了一片。八分山两侧相对平缓,站在山顶往下望一边是梯田,另一侧是一个相对平缓的谷地。降水从山顶一分为二,形成两条不同流向的小河。

  现在,八分山周围的主要景点有慈云寺、子午石、白云洞等。啊!八分山的传说,将青龙山、龟山、扁担山、黄金桥……与武汉连在了一起,让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二,慈云寺:慈云寺将是华中佛教中心。据悉,昔日名刹慈云寺将恢复重建,这一轮恢复重建工作拟用3年时间,规划占地面积225亩(恢复到唐朝时期规模),计划总投资1.6亿元人民币,建成华中佛教中心。江夏区纸坊慈云寺始建于唐贞观年间,距今有1300余年历史,是当时的荆楚名刹。该寺庙在解放前毁于战乱,重建后又于文革期间被毁。现在的慈云寺,是1994年后重建的。新修有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龙王殿和客堂、斋堂等建筑。慈云寺观音殿前,熊廷弼那副“八洞仙子拍肩来远瞩高瞻一带湖山过眼晓,分山龙王灵气在兴云沛雨万家烟火祝馨香”的长联,透出慈云寺所蕴含的历史气息。

  除了历史遗迹,慈云寺还装满了民间故事。观音殿中,有一尊济公菩萨,主要是为了感激济公菩萨。传说在宋末战乱纷争,天下百姓苦不堪言,食用油盐比较精贵,为了救助百姓,济公活佛在慈云寺念经咒七天七夜,度化出一口食用油井和一口盐井,油盐从井中的一丝缝中慢慢涌出。寺中僧人日夜值守,除留一部分自用外,全部分发给附近的老百姓。现在八分山东南山脚下的“盐行湾”即以此得名。目前,江夏区正在收集和勾画出与慈云寺有关的三十二个景点,包括迎驾台、点将台、莲花台、响鼓石、子午石、白龙洞、白龙宫、白云洞、小龙河、龙王井、天花井、前世井、油盐井、眼泪井、白龙井、拴龙桩、南天门、跑马场、金钱吊乌龟、达摩祖师脚印、透灵碑、铁头和尚纪念馆、熊廷弼楹联、雷神树、菩提树、八仙树、十全树、三朵金花等..

  明清时代,在山顶建有八分寺和慈云寺。八分山慈云寺,作为武昌的门户和纸坊城关的屏障,八分山在历史上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明太祖朱元璋攻武昌陈友谅,太平天国进攻金口胡林翼,1928年毛泽东领导的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学生与夏斗寅叛部打仗,都在八分山留下了遗迹。在现今的八分山上,还留有一些当时的战壕。山顶慈云寺虽已略显破败,但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与龙王殿等四殿俱在。观音殿后院的一口古井,井水清澈,是僧侣们一直以来的生活用水。井边的牌匾上书:八分山龙王泉。相传,这是求雨人的虔诚感动了龙王,专门为他们开的。慈云寺里有个老和尚,法号道光法师,也是唯一的和尚。道光法师的老家在黄河岸边的山东曹县,那里曾经是一片盐碱地。因为闹饥荒,6岁的他开始逃难被慈云寺老方丈收养,也因此遁入空门。今慈云寺是1994年重建的。慈云寺的驻扎,让八分山充满了虚无缥缈的神话色彩,就连山上的树木也披上了清润幻化的外衣。

  三.子午石:“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慈云寺掩映于青松绿竹的深处,融会于空灵寂静的半山,有种深入空寂、万虑洗然、隐居青山、坐看云起的味道。从慈云寺后门的西坡爬上去,几百米外的山巅就是子午石了。子午石,是因为在子时和午时,月、日之影正对此石而得名,子午石是南北向生成的,身方顶圆,群石环之,遇旱祷雨皆在石前,故八分山在清代为省会朝山。据史料记载:在八分山顶有一块呈圆形的子午石,石是南北向生成的,高1500厘米,底宽1100厘米,顶宽55厘米,厚500厘米。在石的东侧正中书“子午石”三字,正南从上至下刻“八分山之神”五字。这八字都是清代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湖广总督汪志伊题写。汪志伊为什么要在八分山题字?这又要从八分山上的古迹飞锡泉说起。唐贞观年间有骆禅师游方(佛家语称为“飞锡”,即持锡杖云游四方)至八分山,在这里建庙修行,骆禅师用手杖划出泉后,泉无论久旱、暴雨,两不盈涸,朝廷遂将庙名赐为灵济庙。而且据说建庙以后,八分山一带很少有灾荒,老百姓获益不浅。1187年的时候,宋孝宗赵慎把庙赐封为嘉泽侯,1193年宋光宗又加了“显应”二字。也是奇怪,到了公元1200年的夏季,八分山一带大旱,地方官奉命祷雨于庙,大获甘霖,当年反而成了一个丰收年。听说了这个消息,宋宁宗又赠“灵惠”二字于庙。灵济庙有没有那么神,我们不得而知。但在任桐编写的《沙湖志》中确有这么一段:“元郡守李贞祷雨于此,见巨蟹入潭中,雷雨大作。”但好景不长,后来由于历史的迁移,人为的更动,战乱等原因,庙渐渐衰败而荡然无存。缺少了寄托希望的人们只得苦苦寻觅,他们随即看中了八分山巅的这块身方顶圆,群石环之的子午石。于是乎,它替代了庙宇,成为了新的祈祷对象。每逢遇到干旱时,地方官员在石前纷纷致祭求神祷雨。久而久之,八分山也就成了清代的省会朝山。既是省会朝山,又是老百姓心中的神山,江夏总督汪志伊为何不卖个人情,求段佳话?于是他题了“子午石”、“八分山之神”八个字,嘱属下刻上,意在求得风调雨顺。现在的子午石,隐藏在新修的山林瞭望塔后的一处杂草中,平淡无奇,不远处的一块刻有“军委测绘局三角点”的标牌。想来古人以“子”为北,以“午”为南,将石立于此,必定是看中了其地理位置的奇特。而今有新牌,又足以再次印证子午石、八分山所在地理位置的重要。

  四.白云洞:江夏白云洞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纸坊镇城西,八分山南麓,下川村北五公里处,距武汉市区20公里,白云洞是天然大溶洞,纵穿于整座石山,洞中冬暖夏凉,泉水淙淙,遍布石刻和钟乳石,全长300余米,由前洞、中洞、天井和后洞组成。它又称石洞,是一通贯穿山体的天然石灰岩溶洞。这里山色秀丽,景色宜人,溪流潺潺,磬声缭绕。仰首望去,山峰叠起,云遮雾罩,使人幻入仙境。民间传说昔日黄鹤飞离黄鹤楼后,曾在此栖息,并留下“白云黄鹤”之,故又名白云洞。又相传此地为白云仙子居住之乡,说黄鹤楼有道士乘仙鹤而去,仙鹤飞行到此曾落脚栖身,故才有白云黄鹤的传说,白云洞也由此而得名。“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流芳千古。黄鹤是灵性之物,从黄鹤楼飞走,途经江夏区纸坊镇城南八分山南麓,也许是对黄鹤楼的眷恋,也许是被此间美景吸引,于是,曾滞留此地。后因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书“白云洞”而又得大名。

  白云洞规模较大,景观集中,四周山峦重叠,风光迷人,大自然造就的白云洞,传说为白云仙子居住之地,昔日黄鹤飞离黄鹤楼时曾在此栖息,故才有白云黄鹤的传说。从停车场下行,经400多级石阶梯,古松盘崖,清流回环。洞外红楼碧瓦相映。石钟乳、石幔、石柱、石笋、石佛等景观30余处。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下,白云洞仿佛是一座艺术雕塑迷宫。洞附近还有白云桥等景观。八分山南麓,有一个前后贯穿的天然大溶洞,名石洞(石洞街办名源此)。另外,白云洞附近还有白云桥等景

  白云洞属石灰岩溶洞,洞口朝南,分前洞、无梁殿、中洞、天井(天窍、天窦)和后洞四部分。全长约200米。洞中冬暖夏凉,遍布石刻和钟乳石。有石佛雕像,融合了印度的石窟艺术,形成独具一格的人文景观。据考证其地质年代为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距今大约1.8万年至1万年。

  白云洞洞口右上壁刻有“白云洞”三字,为明代兵部尚书、江夏人熊廷弼所书。洞口两旁原有一对武士石雕,是朱元璋驻兵于此攻打武昌后所建,现已不存。白云洞有白云洞、七星谭洞、牛鼻子洞、黄道士洞、黑龙洞等溶洞。这些溶洞各有特色,异彩纷呈。前后总共分四洞,即前洞、无梁殿、中洞、天井及后洞。四洞前后贯穿,都不大,不长,或晶莹剔透,或蔚为奇观的钟乳石,但各洞均有特点。

  前洞内右侧有两支洞,《江夏县志》称为凉洞和暖洞。现已更名为“勇夫洞”和“懦夫洞”。勇夫洞深不可见,而懦夫洞极浅。东壁横刻“两间磅礴,一个崆峒”两行楷书大字。西壁竖刻“白云洞四通八达,无梁殿万古千秋”两行楷书。这两副对联,均由光绪年间隐居在洞内的居士王菊人所题。前洞以石刻称奇,洞口右上壁刻有明代兵部尚书、熊廷弼所书“白云洞三字外,还有诸如“白云洞四通八达,无梁殿万古千秋”、“水流云在”等摩崖石刻。

  前洞后部是无梁殿,殿室借天然溶洞稍加斧凿而成,呈穹窿顶,因没有梁柱得名。高5米,宽8米,深6.5米,殿中立有一尊唐代石佛,高3.5米,是佛教中的阿弥陀佛。佛像面容庄重,双足踏于莲花座上。据《江夏县志》介绍,这是接引佛。也就是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净土的佛,这种佛像在唐代初期和武则天统治时期盛行。无梁殿殿名三字俱逾尺,亦为熊廷弼手书。这种石窟寺在江南少见,而像这样建于岩洞深处的石窟寺,更是一绝。石雕佛像,此佛像身着“法衣”,上雕有莲花图案边饰,其雕刻细腻,刀法匀称,均不多见。这尊佛像是从洞中出土发掘出来,若干年前,就已是一座石窟寺。

  中洞是一长形天然通道,长不过40余米,宽不及5米,洞壁全为钟乳石。穿过中洞,即到天井。《江夏县志》载称:“人进洞陈折半里,仰见天窦。”所谓“天窦”,是洞顶有“天窗”通外,外边天光射人洞中。静观此井,峭壁直立,险异深沉。唯有借助其顶上的日光,方能观洞中大概轮廓。

  在天井左石壁上刻有“雷门洞开”四字,使人对天窦顿生无穷联想。后洞为白云洞出口处,有两个出口,一为北口,一为东口。出北口,豁然开朗青山叠翠。出东口,向上攀登可达八分山顶。洞内石壁上尚有明、清人石刻多处,如“两间磅礡,一个崆响”,“足飞”等。清咸丰年间罗泽南曾驻军于此,刻有“水流云在”四字。可谓境地幽绝,别有洞天。洞壁簇有钟乳石,可听见洞中流水潺潺之音,猫腰前行,走在洞中的莲花石径上,别有一番天地。出天井,即为白云洞出口处,又见洞外红楼碧瓦相映。石钟乳、石幔、石柱、石笋、石佛等景观30余处。在五彩缤纷的灯光照耀下,白云洞仿佛是一座艺术雕塑迷宫。那青翠叠嶂的八分山也重现眼帘,再在莲花台上、楼上,99岁桥上摄影留念,休息玩耍,余味无穷。最后,可参观汉阳兵工厂原址兵器陈列馆(汉阳造步枪、坦克、等),结束愉快白云洞之旅!

赞助商提供的广告
纠错信息:( 已有 1 人发表纠错信息 )
电话:客服:027-87956533 业务:027-81826182 传真: 邮箱:916019165#qq.com
地址:江夏热线(www.hbjx.ccoo.cn)隶属于 武汉创铭世纪科技有限公司的江夏综合门户网站。
办公地址:纸坊大街长安里10号。 邮编:430200
Copyright © 2004-2024 江夏热线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城市联盟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id":"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