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武汉市2011年-2015年建设规划及第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节选)

  • 枫丹白露
楼主回复
  • 阅读:15326
  • 回复:0
  • 发表于:2012/8/24 20:16:24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江夏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武汉国土资源和城市规划》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专辑(三)

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2011-2015年)
       及第一批重大建设项目(节选)
       (征求意见稿)

       武汉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第一章 近期规划的主要任务

       一、当前面临的发展机遇

       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我市实现了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和城市战略地位的历史性回归。从当前发展背景和阶段特征来看,武汉主要面临以下五大战略机遇:

       1."中部崛起"为武汉进一步凸显区位优势提供"新的平台"。国务院批复的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武汉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地位,进一步强化了城市竞争力,增强了集聚和辐射功能,为将武汉打造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和龙头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2."两型社会"为武汉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指明"新的途径"。国家批准武汉城市圈为"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加快了武汉市由"传统城市化"向"新型城市化"、"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变,进一步强化了"1+8"城市圈一体化发展。

       3."快速城镇化"为武汉进一步加速建设提出"新的要求"。预计2010年,武汉市城镇人口为660万人(包含流动人口),比2005年末增长22.2%,城镇化率从63.6%增长到71.3%,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发展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4."自主创新区"为武汉进一步引领产业升级提供"新的动力"。这一政策将促进武汉发挥智力密集优势、调整经济结构、加速产业升级,形成区域经济的核心增长极,成为国家创新示范城市,引领带动同类城市的产业经济转型。

       5."高铁建设"为武汉进一步强化枢纽地位带来"新的利器"。武广高铁大幅拓展了武汉的交通辐射范围,凸显了武汉在中部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促进客流、商务流的交换和集聚,强化武汉的中转服务功能,促进商务、科技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二、规划的主要任务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针对当前武汉面临的发展机遇和城市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确定近期重点完成以下七大任务:
       1.突出"多中心"布局,极化核心、完善配套。以金融商务、会展办公、文化旅游等为重点,重点培育现代服务功能,不断优化城市中心体系,着力打造以金融、会展、商务、文化为主导的城市集中区。

       2.运用"TOD"模式,更新主城、拓展新城。紧抓轨道交通建设机遇,进一步加强综合组团大型居住区的建设,针对主城区人口相对过密的状况,有重点的推进1-2个外围新城(卫星城)的发展,有效引导主城区人口合理布局和疏散。

       3.采取"板块化"战略,加大创新、强化集聚。按照城市产业发展要求,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促进产业板块聚合,辐射带动区域产业发展。

       4.通过"绿色交通"建设,构建骨架、优化结构。加快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网建设,不断完善快速公共交通系统,提升公共交通出行比例,逐步破解城市交通拥堵难题。

       5.构筑"两网交融"体系,带动环廊、扩展系统。强化城市生态绿楔保护,重点建设环线绿带和城市公园系统,加强湖泊保护和治理,形成生态绿网和湖泊水网相互交融的生态绿化空间体系。

       6.实施"环境支撑"策略,共享设施、保障安全。进一步加大污水综合治理力度,完善提升水源、能源、防灾减灾设施,全面推进基础设施系统区域化建设,为城市空间拓展提供支撑。

       7.建立"全向联动"机制,统筹空间、突出重点。构建以重点地区为建设核心的空间统筹平台,加强市属部门协作和市区两级协同,形成城市建设合力。





第二章 建设目标与规模

       一、近期建设目标

       按照《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提出的"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定位和建设"宜居城市、创业城市、生态城市、文化城市"的要求,根据城市宏观发展背景和现实发展需求分析,综合确定武汉市2015年总体发展目标为:
       以积极承担国家战略、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为主线,打造引领中部、创新发展,"辐射全国"的中心城市;构筑生态宜居、低碳发展,"两型社会"的示范城市;创建共享服务、和谐发展,"民生幸福"的宜居城市。
       1."辐射全国"的中心城市,即进一步提升武汉在国家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自主创新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2."两型社会"的示范城市,即进一步强化生态框架保护、提升综合环境治理水平和低碳、高效的设施体系建设,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

       3."民生幸福"的宜居城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逐步构建设施均等、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和覆盖城乡,全民共享的社会保障体系。

       二、近期建设规模

       控制人口自然增长,加强对人口机械增长的管理和引导。预测到2015年,市域常住人口达到104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800万人,新增140万人,城镇化率为76.9%。
       控制城镇建设规模,加强土地集约化利用。到2015年,都市发展区需要增加规划建设用地196平方公里。

       三、城市建设指标

       按照"规划5年、分期实施"的思路,分阶段制定建设指标体系,保障近期建设规划目标的实施。其中:

       1.2011年指标主要围绕重大工程,有重点地实施建设突破,为"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经济指标具体为地区生产总值达62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65000元,人口规模达945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86.5平方米;
       社会指标具体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3平方米,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达0.85平方米,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0.83平方米,千人医院病床数达5.5床;
       基础设施指标具体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24.5%,人均道路面积达11.3平方米,城市水厂供水能力达435万吨/日,电网供应能力达770万千瓦,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为197.5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0%,污水管网完善率达50%,远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为37万吨/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52.2%,城市居民燃气气化率达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生态指标具体为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38平方米,绿地率达32.76%,绿化覆盖率达38%,新城组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平方米,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6%(剔除水面面积)。

       2.2015年指标主要加快各项设施体系的构建,实现"小康社会"城市建设目标。
       经济指标具体为地区生产总值达100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96000元,人口规模达1040万人,人均城镇建设用地达89平方米;
       社会指标具体为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35平方米,人均文化设施用地面积达0.95平方米,人均体育用地面积达0.95平方米,千人医院病床数达6.5-6.9床;
       基础设施指标具体为公共交通分担率达30%,人均道路面积达13.0平方米,轨道交通建成里程达235公里,城市水厂给水供应能力483.5万吨/日,电网供应能力达1000万千瓦,中心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291万吨/日,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3%以上,污水管网完善率达85%,远城区污水处理能力为58.8万吨/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城市居民燃气气化率达9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生态指标具体为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40%,绿地率达35%,新城组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3平方米/人,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7.9%(剔除水面面积)。

第三章 空间发展框架

       一、近期建设空间框架

       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主城+新城组群"和"以主城区为核、多轴多心"的空间结构的要求,近期形成"双轴、三区、四城"的总体结构。
       1."双轴":即依托轨道二号线建设,以公共服务职能建设为重点,加强两江四岸与王家墩、鲁巷中心的联系,形成现代服务业发展轴线;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引导主城区功能向外拓展,带动发展大型居住组团和综合产业新城,形成城市综合发展轴线。
       2."三区":即王家墩、四新、杨春湖三个现代服务业特色功能区,主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带动,以商务、会展、交通枢纽建设为核心,打造具有产业带动力、区域辐射力和全国竞争力的特色功能新区。
       3."四城":即东湖高新、常福-军山、阳逻-北湖、吴家山四个综合新城。主要依托工业板块建设,不断完善居住、服务等功能,形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综合配套完善的综合新城。
       4.进一步强化综合交通的支撑作用。在中央活动区范围内,通过加密过江通道,促进两江四岸地区的功能融合,支撑城市核心区整体功能的提升;在主城区范围内,加强轨道交通建设,加强综合组团和中央活动区的联系,有效引导老城区人口近域疏散;在新城组群范围内,大力发展快速公交,加强主城与新城的功能联系,促进城市向外轴向拓展。

       二、近期建设重点地区

      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现状和趋势以及市政府有关政策和重点项目安排,着重分析每个重点地区的战略带动意义和关键作用,研究提出了重点建设地区、积极推进地区、培育发展地区和生态引导地区等4类重点地区,同时结合各区提出的68片区域的近期发展构想,遴选出具有城市发展战略支点地位、获得国家政策扶持、交通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集中投放、成片开发潜力大、景观资源良好等条件的29个片区作为近期重点建设地区。
       1.重点建设地区:是对全市城镇空间格局优化和整体功能提升具有重要作用,需要统筹各类公共资源进行集中建设和辅以最优政策保障的地区。
       主要包括:汉口滨江活动区、武昌滨江活动区、汉阳滨江活动区、王家墩商务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四新城市副中心、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阳逻-北湖重化工产业新城、军山-常福汽车产业新城、吴家山台商产业新城等10个地区。
       2.积极推进地区:是对区级经济发展和空间优化具有重大带动和促进作用,需要通过公共资源的配置,有选择性地进行定向突破和政策倾斜的地区。
       主要包括:鲁巷城市副中心、东沙湖文化旅游区、竹叶海商贸旅游区、二七临江区、青山临江区、大桥工业园、后湖公共服务区、汉口北商贸园、南湖配套服务区、黄金口工业园、纱帽工业园等11个地区。
       3.培育发展地区:是对未来城市发展存在重大机遇和发展潜力,但全面开发建设时机尚不成熟,需要围绕重大项目,逐步引导市场力量推动基础设施建设的地区。
       主要包括:黄埔居住区、武湖农创园、横店物流园、南太子湖工业园、青菱工业园、金口工业园等6个地区。
       4.生态引导地区:是对城市生态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以保护生态框架和环境为前提,以不破坏生态平衡、不影响生态功能发挥、不降低景观质量为基本原则,协调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的地区。
       主要包括:后官湖和大东湖等2大生态绿楔。

       三、近期专项行动计划

       为确保城市近期建设顺利、有序实施,在部署城市重点地区选择和发展外,还需要考虑全市范围内系统性建设的要求。为此,规划按照战略性、针对性、综合性和时效性四个方面的要求,提出了公共服务、和谐住区、制造产业、交通畅达、生态城市、名城保护、设施提升和城乡统筹等8个专项行动计划、29项重大工程。

第四章 "公共服务"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结合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强化核心区的金融、商务、会展、咨询等职能,有效提升区域核心带动和辐射能力,调整、优化和完善城市中心服务体系,形成品质高尚、辐射广远、配套均衡、设施完备的中部地区公共服务中心。

       二、行动策略

       按照总体规划"一主三副、多轴多心"的基本要求,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区不强、功能新区发育不足、重点地区配套不全等问题,重点实施"核心提升、特色中心和公服配套"等三大工程,至2015年,公共设施用地建设规模达20.5平方公里。具体行动策略如下:
       1.优先发展城市两江四岸核心区,以旧城风貌区、旧工业区、旧居民区更新改造为重点,通过注入现代服务功能腾出居住和工业功能,强化其功能更新与提升。
       2.重点建设王家墩商务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和四新城市副中心等三个特色功能新区,加强与城市核心区的分工协作,以核心项目建设为带动,强化其特色功能培育和建设。
       3.提升现有市级公共设施的建设标准,扩容建设规模,提高重点地区公共服务能力;加快区级、社区级等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步伐,扩大重点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努力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重大工程

       (一)核心提升工程

       充分发挥两江四岸地区历史底蕴深厚、景观环境突出的优势,对汉口、武昌和汉阳沿江地区实行更新改造,植入金融商务、办公咨询、文化旅游等高端功能,将两江四岸地区建设成为辐射中部的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景观中心和旧城风貌特色中心。至2015年,改造建设面积7.4平方公里。

       1.两江四岸地区功能更新的重点是:

       (1)汉口地区以江汉路片、青岛路片改造为重点,通过花楼街片商业项目改造和吉庆街片改造、群艺馆扩建等,提升金融商贸、文化创意等功能。通过工业用地置换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等方式,完善永清片的商务功能,提升二七片的商务商贸功能。逐步启动汉正街东片的更新改造,实现汉口滨江地区的复兴。(责任主体:江岸区政府、江汉区政府)
       (2)武昌地区以武昌车辆厂搬迁为契机,重点围绕滨江商务区建设,加大总部经济的培育力度,同时向南加强与武昌老城区的联系,通过首义文化区的功能更新带动武昌古城的复兴。(责任主体:武昌区政府)
       (3)汉阳地区以月湖文化艺术区为重点,进一步加强设施提升和周边环境改造,继续推进龟北创意产业园以及琴台艺术中心至月湖桥区域的开发建设,适时启动南岸嘴地区开发,为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责任主体:汉阳区政府)

       2.强化两江四岸地区一体化的交通网络联系。
     加快鹦鹉洲大桥和二七长江大桥等2条过江通道的建设,加密城市过江通道;加速轨道交通2、4和8号线的建设,加强两江四岸地区的社会经济联系程度;加大张之洞路、沙湖大桥、以及武昌滨江商务区内部道路的建设,促进地区交通系统的微循环。(责任主体:市建委、地铁集团)

       3.塑造两江四岸地区的"世纪风景线"。以南岸嘴为核心,龟山-蛇山为制高点,构建两江交汇处的核心景观区,将滨水绿带向汉江沿岸推进,缝合两岸绿化联系,形成串接两江四岸滨水地区的公共空间体系,塑造城市滨水特色、历史文脉和现代文明交融的"世纪风景线"。(责任主体:市园林局、市水务局、相关区政府)

       (二)特色中心工程

       以王家墩商务区、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和四新城市副中心为重点,以大型公共设施项目建设为带动,打造各具特色的城市功能新区,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至2015年,建设用地面积6.0平方公里。

       1.王家墩商务区依托轨道交通2号线建设和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范湖启动区和综合商业区的建设,加大道路交通、高档居住和中心公园等配套力度,形成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主的综合性商务区。
       以武汉中心、泛海广场、葛洲坝商业中心等商务项目为核心,培育和营造区域内金融、商务氛围,带动范湖启动区和核心区的发展;加快轨道交通2、3号线及站点的建设,推进淮海路、云飞路、云杉路、水利北路、泛海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启动王家墩公园、梦泽湖公园和杉树林公园的建设,提升片区绿化景观水平;加大华润万象城、泛海中央居住区的建设,集聚商务区的人气;加快给水加压站、消防站、110千伏变电站等市政设施的建设。(责任主体:王家墩商务区管委会、相关建设单位)

       2.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围绕武汉火车站建设,进一步完善站区管理、办公等配套设施,引入商务办公和住宅开发,建设以交通枢纽功能为主,兼具商务、旅游等特色中心区。
       以武汉火车站站房、综合办公区、管理服务区等项目为核心,加快站前广场中心区的建设;加快轨道交通4号线、4座站点和1处车辆段的建设,加大友谊大道、武青四干道、中北路延长线等骨架路网的建设力度;加强北洋桥公园、杨春湖公园、迎鹤湖公园以及滨水景观带的建设;建设落步咀污水处理厂、杨春湖变电所、武汉站消防站、沙湖转运站等基础设施,实施高压线入地、北洋桥垃圾场外迁。(责任主体:洪山区政府、相关建设单位)

       3.四新城市副中心围绕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建设,加强会议、办公、商业等配套服务职能,启动科技馆等公共设施建设,引入高档居住功能,彰显滨江城市景观,同时在杨泗港地区植入商务休闲和旅游文化功能,打造以会展功能为主、兼具办公、休闲等特色的中心区。
       以武汉国际博览中心、超五星洲际酒店、海洋乐园等项目为先导,以金地集团J地块住宅开发项目为引导,驱动四新城市副中心的建设;积极推进轨道3、4号线、墨水湖南路、滨江大道、国博大道、连通港路、二环线汉阳段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江堤中路给水加压站、四新雨水泵站、江堤中路消防站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责任主体:武汉新区指挥部、相关建设单位)

       (三)公服配套工程

       提升高等级公共设施的建设水准和重点地区公共设施的覆盖范围,建设中部地区公共服务中心。重点地区内通过大型公建项目和综合性服务中心的建设,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重点完成杨春湖、四新、豹澥、常福、吴家山、阳逻、后湖等重点地区公共中心的配套建设,每处规模控制为30-100公顷;其他地区通过对公共设施的升级改造,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1.加快促进商业网点协调发展。继续提升高层级商业中心的服务功能,提升汉口中心商业区(含航运中心、武商、中华城、花楼街、太和国际、钰龙国际)、钟家村和中南路(中商)两个市级商业中心的服务能级,提升鲁巷、徐东、王家湾等市级商业副中心的功能档次,加强杨春湖、四新、吴家山、豹澥、阳逻、后湖、二七、古田、南湖、建二路、纱帽、前川、邾城、纸坊、蔡甸等15处市级商业副中心的建设;逐步扩大城市新建地区社区商业中心的覆盖范围,倡导建设独立占地、商住适度分离、适合多种业态经营的综合性社区商业中心;推进光谷金融港、江夏区奥特莱斯、黄陂区百联奥特莱斯店、西藏民族风情街、体育产业一条街等项目建设;逐步外迁主城区商品批发市场,在城市三环线至外环线之间的区域建设汉口北市场区(含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四季美农贸城、五洲建材城、长江金属交易中心、中国家俱CBD、汉口北高新物流示范园等项目)、舵落口市场区、郑店物流园、沌口物流中心和白沙洲市场区。同时改造提升丹水池物流基地的商贸功能。(责任主体:市商务局、相关区政府)

       2.逐步提升文化设施建设水平。完善市级文化设施建设,重点完成辛亥革命博物馆、市民之家、盘龙城遗址博物馆及配套设施建设,推进武汉客厅文化会展产业园、湖北创意文化产业园、长江传媒大厦、武胜文化城、楚凤园影视基地、昙华林艺术村和楚天181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建设,扩建武汉图书馆二期工程暨武汉数字图书馆、市博物馆二期工程,改造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中心、江汉关博物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纪念馆、八七会址纪念馆、大禹文化博物馆、武汉党史馆和中共五大会址红色纪念板块等文化设施,加大汉钢片工业遗址保护及张之洞博物馆建设力度,提高城市形象面貌和服务水平;加大对区级文化设施改造、提升力度,江岸、江汉、硚口、汉阳、武昌、青山、洪山等七个中心城区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东西湖、汉南、蔡甸、江夏、黄陂、新洲等六个远城区的文化馆、图书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实施街(乡镇场)和社区(村)基层服务点建设。至2015年,人均馆藏图书册数达到0.6-0.8册,人均公共文化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95平方米。(责任主体:市文化局、相关区政府)

       3.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设施均衡发展。根据分年龄段入学人口变化规律,归并整合现有基础教育设施,加强城市新建地区和新城组群范围内中小学的配套,新建中小学95所,扩建57所;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扩大主城区幼儿园的建设规模,新、扩、改建300所幼儿园,加强住宅开发中幼儿园的同步配套建设,在远城区乡、镇、街新扩建一批中心幼儿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充分整合教育资源,各区集中力量建设1所中等职业学校,将全市中职学校总量由现有的64所调减到50所,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汉口地区布局3个中等职业教育园区(集团),每处用地规模达50-70公顷;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适当归并整合现有高等院校用地,加强同济汉南教育基地、长江大学武汉基地、洪山科技一条街、722所科技产业园的建设,新增和外迁置换的高等教育用地集中到黄家湖、汤逊湖地区。至2015年,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6%以上。(责任主体:市教育局、相关区政府)

       4.着力提升医疗设施的覆盖水平。二环线内以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改扩建为主,二环线外以重点地区综合医院、专科医院的新建为主,新建市中心医院北院区、市五医院西院、汉南区人民医院、阳逻中心医院、市三医院光谷院区、协和医院东西湖区分院、省人民医院东院、市中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扩建同济医院、中山医院、市一医院、市三医院、市普爱医院、市结核病防治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省肿瘤医院、省口腔医院、省妇幼保健院、省中医院、市武东医院、市六医院、市九医院、市汉口医院、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省新华医院、协和医院、新洲区人民医院、新洲区中医院、黄陂区中医院、蔡甸区中医院、市十三医院、江夏区人民医院、市医疗救治中心;加强远城区妇幼保健院所的建设,按照每区设置一所的原则建设6所妇幼保健院;加大急救中心及分站的均衡设置,在汉口设置1所市级急救中心、在汉阳和武昌各设1处分中心,每个区设置1处急救分站;建设江南血液分中心、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个街道按照1-3万人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0.5-1万人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标准,完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提升乡镇卫生院的综合医疗服务和疾病预防控制水平,每个乡镇设置1所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建设1所村卫生室。同时,建设中国健康谷等疗养设施。至2015年,每千人拥有床位数达到6.5-6.9张。(责任主体:市卫生局、相关区政府)

       5.大力推进标准化体育场地建设。加大区级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实现"一区、一场、一馆、一池"的目标,新建硚口区体育中心、汉阳区体育馆、洪山区体育中心、东西湖区体育中心、江夏区体育中心、黄陂区体育中心、黄陂区东寺体育场、新洲区阳逻体育中心,续建汉阳区体育中心,改造武昌区体育中心、青山区体育中心,完善塔子湖体育中心设施和功能;以街道(乡镇)为单位试点开展体育健身苑建设,加大社区体育场地规划和建设,进一步提高基层体育健身设施的水平。至2015年,人均体育设施用地面积达到0.95平方米。(责任主体:市体育局、相关区政府)

       6.稳步提升福利设施的建设水平。改造、提升现有市、区两级福利设施的建设水平,增加老年人交往活动场所和提高居住环境水平,新建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市儿童福利院分院、汉阳区社会福利院、青山区社会福利院、洪山区社会福利院、东西湖区社会福利院、汉南区社会福利院、蔡甸区社会福利院、江夏区社会福利院、黄陂区社会福利院、新洲区社会福利院、东湖风景区社会福利院、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福利院、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社会福利院,扩建市社会福利院、硚口区社会福利院、武昌区社会福利院,各远城区新建1处大型养老社区,如蔡甸区合众人寿社区;鼓励发展社区级养老设施,按照创建"十分钟养老服务圈"的要求,在街道、社区合理设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至2015年,每千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50床。(责任主体:市民政局、相关区政府)


      7.合理布局殡葬服务设施。重点在外环线以外布局殡葬设施用地,提升公墓建设和服务水平。提升全市殡仪馆的建设水平和容量,异地新建汉口殡仪馆、黄陂区殡仪馆,就地扩建武昌殡仪馆、青山区殡仪馆、蔡甸区殡仪馆、新洲区殡仪馆;科学安排公墓的布局和规划,扩建九峰山革命烈士陵园,在远城区选点新建市、区两级共8处城市公益性墓地,外迁逸园公墓、扩建汉阳区扁担山公墓、洪山区石门峰都市陵园、东西湖区睡虎山公墓、江夏区龙泉山孝恩陵园、江夏区幸福山公墓,在蔡甸区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各新建1处经营性公墓,同时考虑在其他远城区各建1处经营性公墓。(责任主体:市民政局、相关区政府)

       四、建设时序

       1.第一阶段(2011年)重点推进城市高等级公共设施的建设,建成四新国际博览中心和改扩建大型省部级医院,初步形成中部地区的文化中心、会展中心和医疗中心,大力提升城市服务供给能力和辐射影响范围。

       2.第二阶段(2012-2013年),全力推进金融商务集聚区的建设,建成武昌滨江商务区核心区、王家墩商务区启动区及综合商业区,初步形成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全面提升区域主导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3.第三阶段(2014-2015年),加快推进重点地区公共中心建设,建设杨春湖、四新、吴家山、豹澥等4个公共中心,优化形成层次分明、合理有序、服务便捷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

第五章 "和谐住区"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以人为本,推进"和谐武汉"建设,注重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协调发展,加大城市核心区片的人口疏散力度,促进城市生活环境与品质的整体提升,打造具有"两型"示范意义的和谐住区。

       二、行动策略

       按照总体规划"降低旧城人口密度,推进综合组团和新城组群大、中型居住区建设"的要求,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核心区人口过密、城中村综合改造难度大、低收入群体住房困难等问题,重点实施"大型住区建设、城中村改造、住房保障、危旧房及棚户区改造"等四大工程。至2015年,新增居住用地面积38.0平方公里。具体行动策略如下:

       1.以人口近域疏散为主,大力发展综合组团的住房建设,形成出行便捷、配套完备、环境宜人的居住新区;以人口远域疏散为辅,有重点地引导新城组群的住房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功能独立、环境宜人的居住新城。

       2.分环线推进城中村综合改造工作,分步完成二环线内56个城中村和二环线外91个城中村的改造任务,改善城市整体面貌和"城中村"居住环境。

       3.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按照"局部集中、整体分散"的原则,推行在大型居住片区配套建设保障性住房的政策,基本解决城镇中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保障问题。

       4.坚持棚户区改造与重点地区开发和城区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相结合,基本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全市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

       三、重大工程

       (一)大型住区建设工程

       依托大运量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有效引导人口向外疏散,打造交通方便快捷、生态环境优美、设施配套齐全的居住新区。至2015年,新增大型居住区用地面积31.0平方公里。

       1.严格控制中央活动区的住区开发。实行严格的分区管控措施,控制中央活动区人口增长过快态势,大力推进中央活动区居住用地优化调整,引导旧城居住人口向综合组团疏解,为城市功能提升创造空间资源条件。至2015年,中央活动区向外转移疏散15万人。(责任主体:市房管局、市国土规划局)

       2.大力发展综合组团的住区建设。依托大运量的快速轨道交通线网,打通连接城市核心区的主要通道,完善组团内部道路网络,有序开发居住用地,全面推进四新、杨春湖、后湖组团大型居住区建设,集中建设组团公共活动中心,不断完善硚口、南湖组团配套设施,形成出行便捷、配套完备、环境宜人的居住新区。至2015年,综合组团新增居住用地面积19.2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房管局、市国土规划局)

       3.有序推进新城组群的居住建设。依托重大产业园区布局,培育新城产业功能,有序引导旧城人口沿交通线向外疏散,吸引就业人口就地居住安置,重点建设豹澥、吴家山等大型居住区,积极引导常福-军山、纱帽、阳逻等配套型住区,形成功能独立、环境宜人的居住新城。至2015年,新城组群新增居住用地面积11.8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房管局、市国土规划局)

       (二)城中村改造工程

       按照全市"城中村"改造的总体思路,有效整合土地资源,改善绿化环境,提升城市功能,形成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有序的新型社区。在已挂牌成交23个城中村项目的基础上,以汉口站站北、环墨水湖、徐东、环沙湖、武昌站站东等5个地区为重点,继续完成二环线以内其他33个城中村拆迁工作。2012年,全面完成二环线内56个"城中村"的综合改造任务,2015年,基本完成二环线至三环线之间91个城中村的综合改造任务。(责任主体:市重点工程督查协调办公室、相关区政府)

       (三)住房保障工程

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结合大型居住区开发,重点在二环、三环之间建设面向低收入家庭的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公共租赁房,同时在二环以内的城中村、危旧房和棚户区、商品房项目中适量配建保障性住房,基本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部分解决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在16平方米以下的城镇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部分解决新就业职工和在汉外来务工人员的基本住房保障问题。
       至2015年,建设保障性住房20万套,用地面积3.4平方公里,建筑面积1000万平方米。其中,新增廉租住房2万套,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新增经济适用房4.9万套,建设面积300万平方米。筹集公共租赁住房11万套,建筑面积450万平方米(其中新建约10.5万套,425万平方米)。到规划期末,住房保障覆盖面达到城市常住人口的15%。(责任主体:市房管局、相关区政府)

       (四)危旧房及棚户区改造工程

       按照"原地和异地建设相结合,就近安置为主"的原则,江汉区就近还建规模控制在30%以内,其他通过产权置换、货币等方式安置;青山区以就近和就地安置为主;其他中心城区一环线内棚户区以异地安置为主,一、二环线之间的棚户区以就近和就地安置为主。基本完成在册危房和部分新增危房改造,使每年危旧房新增数量与危旧房改造数量达到平衡。
       基本完成市政府下达的全市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任务,改造棚户区38片,改造建筑总量为265.6万平方米。(责任主体:市房管局、相关区政府)

       四、建设时序

       1.第一阶段(2011年),重点推进二环线内城中村改造,人均住房建设面积达到33平方米,提升城市功能与环境。

       2.第二阶段(2012-2013年),全力推进主城区居住新区的开发,初步建成杨春湖和四新两大居住新区的启动区,减缓旧城区人口压力。同时,人均住房建设面积达到34平方米。

       3.第三阶段(2014-2015年),加快推进新城组群居住区的开发,重点建设吴家山、豹澥等2个居住新城,引导主城人口向城市外围新城疏散。同时,人均住房建设面积达到35平方米。

第六章 "工业倍增"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发展,逐步实现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聚化发展,着力调整、优化工业生产力空间布局,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大力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全面推动工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强化工业板块化、园区化建设,力争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至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新增工业及相关研发、物流用地面积68.1平方公里。

       二、行动策略

 按照总体规划"5大10中15小"工业布局体系的要求,针对工业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空间用地不集约等问题,重点实施"自主创新示范建设、板块集聚、一区一园"三大工程。至201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0亿元,新增工业及相关研发、物流用地面积68.1平方公里。具体行动策略如下:

       1.强力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产业园区空间拓展,构建自主创新服务平台,通过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提高产业经济实力,提升自主创新和辐射带动能力。

       2.重点建设武汉开发区-常福汽车产业板块、吴家山开发区-黄金口食品工业板块和阳逻-北湖重化工产业板块等三大板块,充分发挥主导产业的龙头带动作用,强化工业"板块化"聚集,提升产业综合实力。

       3.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按照"一区一园"的模式,突出产业特色,强化工业"园区化"发展,加强道路及市政配套设施建设,提高工业用地效益。

       三、重大工程

       (一)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工程

       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重点推动电子信息、医药生物、能源环保等产业发展,产业空间逐步向东、向南拓展,加快公共服务中心、居住社区和市政设施的配套建设,形成"国际领先,世界一流"的自主创新中心、科技服务平台和产业示范基地。至2015年,新增工业及相关研发用地面积17.3平方公里。

       一是大力推进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用地空间拓展。以未来科技城为核心,不断吸引和聚集国内国际优质科技资源,培育应用研发、基础研究和中试孵化等功能,加快武汉新能源研究院、光通信研发中心、华为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以新能源产业基地为核心,重点发展新能源工程技术、光伏太阳能、风能发电设备、新材料等相关产业,实施500MW光伏太阳能硅片、锂离子动力电池生产基地、LED照明光源及灯具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以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和医疗器械园为核心,带动生物产业突破性发展;建设洪山科技园区、中冶南方机电产业园、山推日工建设机械工业园,以光谷-绿色工程设计技术研发基地为重点项目;依托富士康武汉科技园区、中芯国际、中原电子等项目,继续壮大流芳地区光电子产业规模。(责任主体:东湖开发区管委会)

       二是着力完善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配套社区建设。推进豹澥综合服务中心和配套居住社区建设。以光谷行政办公中心建设为先导,集中布局行政管理中心、会展中心、剧院、体育中心,形成多功能、综合性的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建设高档社区、创业社区、工人社区、农民社区等居住项目,实现就业与居住的相对平衡以及社区建设的多元混合,解决被征地农民的住房问题。(责任主体:东湖开发区管委会)

       三是强力保障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础设施覆盖。迅速推进"四纵三横"道路系统和12个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开发区与豹澥、流芳等地区的交通联系,建设高新大道、高新二路、高新三路、高新四路、高新五路、高新六路、光谷三路、光谷四路、光谷五路、光谷六路、光谷七路和光谷八路等主要道路,完善佛祖岭机电产业园和武汉国家生物基地的内部道路;增强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配套供应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金融港变

 (二)板块集群工程
充分利用交通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国家产业政策优势,促进工业项目进一步向开发区、工业园区集中,逐步提高大型工业区产出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至2015年,三大板块的新增工业及物流用地建设规模达38.3平方公里。

       1.武汉开发区-常福汽车产业板块以"百万车城"为目标,依托沌口汽车产业基础,逐步向西、向南拓展产业空间,重点建设全力、黄陵、军山、常福等四个产业组团,促进产业高端化、高新化发展,形成具有强大竞争力的汽车、电子电器产业核心集聚区,新增工业及物流用地面积10.2平方公里。
       围绕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格力电器工业园、东风自主品牌乘用车等核心项目,带动发展汽车及电子产业,建设全力工业集聚区;围绕黄陵北片工业园等项目,带动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建设黄陵工业集聚区;依托军山物流园区建设,发展物流产业,建设军山工业集聚区;加快推进开发区至黄陵、军山等地区的江城大道延长线、官莲湖大道、通顺河大道等道路建设;配套建设军山污水处理厂、黄陵污水处理厂等2处市政基础设施。(责任主体:市经信委、蔡甸区政府、武汉开发区管委会、相关建设单位)

       2.吴家山开发区-黄金口食品工业板块以保税物流中心为带动,依托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汉江经济带两侧发展,重点打造吴家山国家级开发区、汉阳黄金口等两个产业组团,形成以食品、机电和物流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打造"全国重要的台商投资聚集区",新增工业用地面积7.7平方公里。
       依托保税物流中心、武烟异地改造、东西湖食品产业基地、东西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等核心项目,带动粮食、机电及物流产业项目建设,重点实施黄金口工业园道奇汽车、亚太食品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东吴大道(16-20支沟)延伸线、金山大道(16-20支沟)延伸线和黄金口工业园、出口加工区内部道路;配套建设走马岭污水处理厂和走马岭变电站等2处市政基础设施。(责任主体:市经信委、汉阳区政府、东西湖区政府、相关建设单位)

       3.阳逻-北湖重化工产业板块以武汉新港建设为契机,依托长江黄金水道顺江拓展,以阳逻和白浒山港区建设为切入点,重点启动阳逻临港产业园区、化工新城和青山环保产业园的建设,加快80万吨乙烯项目及配套工程、青山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武船阳逻特种船舶及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中交二航局桥梁钢构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形成以港口物流、先进制造业和重化工为特色的重化工产业集中区域,建立"大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增工业用地面积20.4平方公里。
       以阳逻集装箱码头工程、重件码头工程项目为核心,带动钢材深加工产业、机械制造业和物流业的发展,建设阳逻产业集聚板块,打造国家级钢结构特色产业基地;以80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为核心,带动乙烯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建设北湖重化工业集聚板块,打造武汉千亿石油化工板块;以精品钢材基地建设为核心,带动钢铁工业发展;加快阳逻地区铁路专用线、化工新城铁路专用线、江北快速路、临江大道等疏港交通系统建设;配套建设阳逻污水处理厂、阳逻电厂四期、陈家冲垃圾填埋场等3处市政基础设施。(责任主体:市经信委、青山区政府、新洲区政府、化工区管委会、相关建设单位)

       (三)一区一园工程

       按照"一区一园"的模式,进一步加快推进远城区新型工业化,打造"千亿板块百亿园区",重点培育黄陂横店、江夏大桥、汉南纱帽、洪山青菱等四大工业区,加强各远城区工业园区之间的地区性道路建设;推进配套供水、供电、污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各远城区围绕新城建设,突出产业特色,加强工业集聚区建设。至2015年,新增工业用地面积12.5平方公里。

       1.黄陂横店工业区依托天河机场,以Lcos显示芯片产业园、太阳能产业武汉基地等重大项目为核心,重点发展临空型、高附加值的现代制造业;加快建设巨龙大道延长线,打通机场第二通道;新建盘龙城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收集系统;新建500千伏汉口变电站、220千伏盘龙城变电站等市政基础设施。(责任主体:市经信委、黄陂区政府、相关建设单位)

       2.江夏大桥工业区呼应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打造武汉南部经济带,加快实施湖北核电产业园、新能源电动汽车等重大项目,发展核电装备制造、铁路机车装备制造和光电子信息等产业;加快建设黄家湖大道、江夏大道延长线,配套建成金口港至大桥新区的铁路专用线;扩建江夏水厂,完善供水管网系统,加快纸坊污水处理厂建设。(责任主体:市经信委、江夏区政府、相关建设单位)

       3.汉南纱帽工业区承接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的延伸,重点实施武汉模具工业园、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电动汽车生产等重大项目,发展现代装备制造、新能源与新材料等产业:实施汉洪高速连通道(乌纱路)、古樽路等联系通道建设;扩建纱帽水厂、续建纱帽污水处理厂等市政基础设施。(责任主体:市经信委、汉南区政府、相关建设单位)

       4.洪山青菱工业区依托武金堤路、金兰大道轴向拓展,发展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产业;配套建设南郊路、青菱湖西路等园区道路;新建220KV青菱乡变电所等市政设施建设。(责任主体:市经信委、洪山区政府、相关建设单位)

       四、建设时序

       1.第一阶段(2011年),重点拓展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发展空间,培育建设远城区工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加速远城区新型工业化发展。

       2.第二阶段(2012-2013年),以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全力推进远城区工业规模化、板块化建设,提高远城区工业化率,继续加大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建设力度,提高工业用地效益和产业集群化水平。

       3.第三阶段(2014-2015年),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远城区工业园为支持,进一步加大产业、空间联系,形成联动发展格局。


       一、行动目标

       进一步提升武汉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地位,重点推进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和重点地区道路建设,确立公共交通的主导地位。至2015年,初步建成规模合理,功能完善、高效衔接、畅通有序、安全便捷的综合交通系统。实现二环以内"30分钟畅通工程"目标,公交分担率提高到30%以上,中心城区高峰小时的路网平均车速在25公里/小时以上。

       二、行动策略

       立足武汉交通现状和发展需求,以实现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交通发展目标和总体构想为根本,针对解决现状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市运行效率低的问题,确定近期重点实施"快速公交提速、快速路网构建、过江通道加密、路网系统完善、对外交通升级和交通枢纽强化"等六大工程。具体行动策略包括:

       1.大力建设以轨道交通为代表的快速公交体系,完善城乡客运体系,全面提升公共交通竞争力,引导形成以公交为主体的机动化模式。

       2.加快快速骨架路网及过江通道建设,畅通道路交通,促进三镇一体化发展,引导支撑城市空间发展目标的实现。

       3.完善城市道路系统,增加公共停车泊位供给,改善慢行交通条件,强化交通管理,提高城市交通可达性、舒适性和交通运行效率。

       4.强化航空、高铁、城际铁路、新港等重大对外交通设施和交通枢纽设施建设,全面提升武汉对外辐射集聚能力。

       三、重大工程

       (一)快速公交提速工程

       全面落实公交优先,强化轨道交通等快速公交系统建设,完善公交线网结构,提高公交服务水平和竞争力。至2015年,公交出行比例达到30%以上。

       1.大力推进快速轨道交通线的建设。在已通车轨道1号线的基础上,建成轨道2号线(金银潭-流芳)、1号线汉口北延长线(堤角-汉口北)、1号线西延长线(东吴大道-径河北)、4号线一期(武昌站-武汉站)、4号线二期(黄金口-武昌站)、3号线(三金潭-文岭),基本建成8号线一期工程(金银潭-华侨城)、6号线一期(体育中心-金银湖),建设主城区至径河、阳逻、汉口北、蔡甸、五里界等5条远城区轨道线路,到2015年,形成主城区167公里、远城区68公里、总长约235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引导支持重点地区及外围新城开发建设。同步建成常青花园、青山2处综合检修基地,总用地71.5公顷:建成三金潭车辆段,用地72.9公顷;建成中山北路、流芳、黄金口、客运中心等4处轨道停车场,总用地90.1公顷;建成青年路、中南路、王家湾、赵家条、铁机路共5座轨道专用变电所,总用地2.36公顷。建成铁机路、赵家条2处线网控制中心。(责任主体:市地铁集团)

       2.适时发展中心城区快速公交,重点建设武昌火车站至万科城市花园的BRT示范线,该线路沿雄楚大街-关山大道布设,全长16公里,设站18座。建设沿和平大道(工业大道-新河街)、解放大道(黄浦大街-建一路)、新华路/友谊路(发展大道-中山大道)、鹦鹉大道(汉阳大道-建港路)、汉阳大道(鹦鹉大道-龙阳大道)等5条公交专用道,线路总长33公里。(责任主体:市交委)

       3.加快启动远城区公交快线。沿盘龙大道、汉施公路、花山大道、江城大道南延线、G318城区段、十永公路、G107城区段建设12条、总长252公里的公交快线,弥补轨道交通网络覆盖不足,加强外围横店物流园、阳逻-北湖重化工产业新城、豹澥科技产业新城、大桥工业园、军山-常福汽车产业新城、纱帽工业园、吴家山台商产业新城等重点地区与主城交通联系,并为远期轨道交通线路培育客流。(责任主体:市交委)

       (二)快速路网构建工程

       以二环线内"30分钟畅通工程"为核心,强化环形放射式的快速骨架路网系统的构建。至2015年,基本形成主城区"三环十三射"、总长约275公里的快速路网,覆盖近期所有重点功能区,实现各功能区之间快速衔接和内外交通快速转换的目标。

       1.加快推进城市三条环线建设。建成鹦鹉洲长江大桥及两端衔接线,完成徐东大街、中北路-中南路、解放大道快捷化改造,畅通一环线;建成二环线汉口段、二七长江大桥及两端接线、水东路、东湖路、墨水湖北路段,鹦鹉洲长江大桥两端接线,贯通二环线;建成三环线东段,贯通三环线,构建中央活动区的快速输配环和主城交通保护环。(责任主体:市城建委)

       2.加快推进城市快速放射线的建设。续建并完成金桥大道、中北路延长线、白沙洲大道、国博大道、江北快速路等5条快速放射线;新建姑嫂树路、常青路、长丰大道、龙阳大道、墨水湖北路、雄楚大道、武纸路、友谊大道等8条快速放射线,以及杨泗港通道快速联络线,强化主城快速路与外围高速出口路的快速衔接,畅通内外交通联系。(责任主体:市城建委)



   (三)过江通道加密工程

       重视过江通道的规划与建设,形成公路、轨道多元过江通道格局,改善三镇过江交通条件,促进三镇一体化发展。

       1.加强过长江通道的建设。建成二七长江大桥和鹦鹉洲长江大桥,建设杨泗港过江通道,基本建成三阳路过江通道;建成轨道2号线、4号线、8号线等3条轨道过长江通道。至2015年,形成主城区"六桥一隧三地铁"的过江交通新格局,适应近期主城区每天57万辆、145万人次的过长江交通需求。(责任主体:市城建委)

       2.加强过汉江通道的建设。新建汉江三官桥、古田桥(江汉六桥),扩建知音桥、月湖桥,建成轨道3号线跨汉江通道。至2015年,形成"六桥一地铁"的过江交通新局面,满足主城区每天56万辆、92万人次的过汉江交通需求。(责任主体:市城建委)

       (四)路网系统完善工程

       完善道路网络,改善步行及自行车交通条件,增加停车泊位供给,逐步建成快慢结合、动静协调、功能级配完善的道路运行系统。

       1.完善城市道路系统。重视穿铁路通道的建设,研究启动穿东湖隧道的建设,强化片区之间、组团之间交通联系;支撑重点地区开发建设,配套完善区域道路系统;完善重大交通项目施工期间配套交通设施。规划至2015年,都市发展区内续建、新建、改建主干路52条,总长420公里;续建、新建、改建次干路128条,总长418公里;续建、新建、改建支路160条,总长390公里。(责任主体:市城建委、相关区政府)

       2.加大停车泊位供给。完善停车设施建设和管理机制,严格按规定落实建筑物配建停车位,鼓励社会积极参与停车设施建设,有序扩大停车供应。加大公共停车场库建设力度,至2015年,主城区新增公共停车场库300处,新增公共停车泊位8.5万个,缓解城区停车供需矛盾。(责任主体:市交管局、市城投公司)

       3.改善慢行交通条件。按照自行车廊道、自行车通道和自行车休闲三级标准,完善主城区自行车道网络,新建、改建有自行车廊道的道路228公里,新建、改建有自行车通道的道路245公里,新建、改建有自行车休闲道的道路165公里。积极发展公共自行车系统,新增公共自行车点位600-800个,新增公共自行车5.5-6.5万辆。创建舒适的步行交通条件,重视行人立体过街设施的建设,至2015年,主城区新增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00处。(责任主体:市城建委、市城管局)

       4.加强交通管理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交通管理水平。结合城市道路系统建设同步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隔离护栏、交通监控设备等道路交通管理设施。至"十二五"末,交通信号灯控路口达到1500处,交通标线施划率、交通标志设置率达95%以上,主干路交通护栏设置率达90%以上。整合资源、集成现有各管理系统功能,建立科学高效、功能完备的现代化交通管理指挥系统,近期建立完善交通指挥调度和勤务管理系统,设立若干处交通管理指挥分中心。建成环线交通控制系统,完善城市出入口交通治安卡口系统,扩展汉口中心城区区域交通控制系统、交通电视监控系统和电子警察系统。结合车管分所建设,增加机动车安全检测站数量;增加交警营房。(责任主体:市交管局)

       (五)对外交通升级工程

       加快航空、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武汉新港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全力打造中部航空枢纽、我国第四大铁路中心和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巩固提升武汉的重要综合交通枢纽地位。

       1.加快天河机场扩建工程,优化航空运输网络,构建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全国重要的大型枢纽机场和内陆门户机场。全面完成天河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形成38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能力和44万吨的年货邮吞吐能力。完成A380备降场改造工程,完善相关配套设施。建成以天河机场为枢纽节点、包括城际铁路、公路客运等在内的综合立体集疏运系统,提高天河机场的服务覆盖范围。(责任主体:湖北机场集团公司、武汉铁路局、市交委)

       2.全力支持高速铁路和城际铁路的建设,打造我国第四大铁路中心。建成石(家庄)武(汉)、(武)汉宜(昌)等高快速铁路,启动武汉至西安客运专线建设,利用武黄城际铁路开行至九江(南昌)的客运专线,形成武汉至北京、上海、广州、成渝、西安的3-5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建成武汉至孝感、武汉至黄石(黄冈)、武汉至咸宁、天河机场至黄陂等4条城际铁路,启动武汉至潜江(仙桃)、武汉至天门的城际铁路线的建设,形成武汉至孝感、鄂州、黄石(黄冈)、咸宁的0.5-1小时城际铁路通勤圈;建成武汉新港江北铁路、汉西至新墩及南湖至大花岭疏解线;建成化工新城、南车集团、军山等重点项目铁路专用线和相关铁路站场;完成大花岭、滠口、舵落口货场的新扩建和高速铁路训练段的建设;启动西北、西南环线(含铁路第三过长江通道)规划研究。(责任主体:武汉铁路局)

       3.大力推进武汉新港建设,全力打造中部地区最大的航运中心、集装箱运输枢纽港和大宗货物中转港。续建、扩建阳逻、白浒山、金口、纱帽、舵落口港区,新建龙口、古龙港区;外迁杨泗港港区;整治汉江汉川至蔡甸、舵落口至南岸嘴等航道,提高航道通航标准。至2015年,港口吞吐能力达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300万TEU。(责任主体:市交委)

       4.全面建成环形放射式高速公路网,完善市域一、二级公路网络,巩固武汉国家重要公路主枢纽地位。建成硚口至孝感、机场二通道、机场北连接线、汉口至大悟、解放大道北延线等5条高速出口路,基本建成四环线、启动武汉至嘉鱼、武汉至阳新、武汉至天门高速公路的研究和建设;续建、新建、改建国省干线一级公路10条、总长280公里,续建新建、改建市域干线一级公路75条、总长890公里;续建、新建、改建市域干线二级公路81条、总长831公里;续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600公里,逐步提升乡镇公路至三级公路以上。至2015年,高速公路网密度达到8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二级以上公路比例达到25%以上。(责任主体:市交委)

       (六)交通枢纽强化工程

       充分利用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加强客运、货运枢纽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城市各种交通设施之间的有机衔接,实现旅客"零换乘"和货物"无缝衔接",提高枢纽换乘效率。

       1.优化对外客运枢纽的整体布局。外迁新华路、武汉客运港、傅家坡、集家嘴、青年路等中心区长途客运站,续建、新建、扩建成杨春湖客运换乘中心、汉口客运中心、古田、新荣村等5座长途客运枢纽;建设关山、永安堂、吴家山、汉口北等4座长途客运枢纽。(责任主体:市交委)

       2.加快货运枢纽建设,打造现代物流中心。结合物流同区和对外交通网络布局,续建高桥、郭徐岭、关山货运枢纽,新建张家湾、北湖、横店、军山、阳逻货运枢纽。(责任主体:市交委)

       3.加强公交枢纽建设,实现各种客运方式一体化换乘。结合轨道站点和对外客运枢纽建设武胜路、循礼门、积玉桥、王家湾等37座市内交通换乘枢纽,总用地33.2公顷;保障公交场站设施用地,近期建成公交停保场7座,占地面积23.5公顷,建成公交首末站34座,占地面积16.4公顷。(责任主体:市交委)

       四、建设时序

       1.第一阶段(2011年),重点完成快速路和轨道交通建设施工高峰期的交通"排堵保畅"工作,初步形成快速路网骨架,满足100万辆机动车出行要求,公交出行比例不低于24.5%。基本完成高速出口路建设。

       2.第二阶段(2012-2013年),重点强化"工"字型轨道骨架的建设和骨架路网系统的完善,优化次、支道路系统,基本缓解中心区交通拥堵,基本实现二环以内车行时间不超过30分钟,公交出行比例不低于26%。基本完成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及场站设施建设。

       3.第三阶段(2014-2015年),全面形成主城区167公里、远城区68公里、总长约235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基本建成"四环十八射"高快速路网,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0%以上。完成新港重大项目及配套设施建设。

第八章 "生态城市"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充分利用江河湖泊资源,打造"三片水网",提升河湖水体水质,构建治污为本、科学保护、健康和谐的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与修复体系。推进生态绿楔保护和公园绿地建设,提升城市生态环境品质和绿化空间布局均衡性,塑造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城市。

       二、行动策略

       按照总体规划"两轴两环、六楔入城"的生态框架基本要求,针对当前亟待解决的生态框架保护压力大、绿地增长滞后于人口与建设用地增长、公园绿地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采取严格控制与主动保护相结合的方针,重点建设"绿楔构建、公园配套、湖泊治理和环境卫生"等四大工程。至2015年,新增各类公园绿地34.32平方公里,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10平方米,达到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人均公园标准,新城组群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3.5平方米/人。具体行动策略如下:

       1.大力推进以"大东湖"生态绿楔和后官湖生态绿楔为代表的六大绿楔水系联通和生态绿化建设,构建"六楔入城"基本生态框架。

       2.继续完善以滨江公园、环线串珠公园、重点地段标志性公园等为代表的城市公园建设,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和居民生活舒适度。

       3.加快推进以服务新城组群为重点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提升和完善主城区污水处理规模和处理等级,加大污水收集系统建设力度,实现"清水入湖"水环境保护目标。

       4.继续加快完成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建设,重点推进大型垃圾转运站和垃圾分类处理设施的建设,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

       三、重大工程

       (一)绿楔构建工程

       充分发挥武汉"百湖之市"的水资源优势,以水系连通及滨湖公园建设为抓手,修复湖泊水网生态肌理,严格控制城市建设活动,有重点地推进生态绿楔建设,实施滨水公园、山体复绿、退耕还林、长防林等建设项目,逐步完善生态旅游功能。至2015年,实施水系连通总长度达94.3公里;新改建郊野公园及渠道绿地面积9.84平方公里;修复与配套完善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面积11.4平方公里。

       1.加快推进"大东湖"生态绿楔的保护和修复。实施"大东湖"生态水网湖泊连通工程,新建新东湖港、东沙湖连通渠、九峰渠等3条渠道,改扩建青山港、东湖港、东杨港、新沟渠、罗家港、一号明渠、沙湖港、沙湖港支渠、北湖渠、北湖大港、周港、武惠渠、红旗渠、北严港、西竹港、竹青渠等16条渠道,同步完成底泥疏浚工程,控藻、水生植物系统培育工程等水生态修复与绿化工程。(责任主体:市水务局)

       同时,重点推进东湖风景区落雁景区、磨山梅园、听涛西岸、吹笛景区改扩建,快速提升风景区环境和旅游品质,强力启动东湖东部地区鼓架山景区、东湖风景区滨湖湿地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结合东湖东部地区及花山新城建设逐步实施严西湖西岸滨湖绿带,初步形成"大东湖"绿楔基本框架。(责任主体:东湖风景区管委会、东湖开发区管委会市、园林局、市林业局)


2.继续完善后官湖生态绿楔的保护和修复。完成汉阳"六湖十八渠"整体水系网络构建,改造琴断口小河、朱家老港、龙口渠、龙新渠、朱家新港、汤山渠、打鼓渡河、新民河、总港、连通港等11条渠道,新建鲤鱼溪、明珠河、芳草溪、上太子溪、下太子溪、四新渠、火焰沟等7条新港渠,同步完成渠道底泥疏浚工程,控藻、水生植物系统培育工程等水生态修复与绿化工程。(责任主体:市城投公司)
       同时,重点推进后官湖北部知音文化主题公园、体育公园、西部文岭半岛公园、后官湖湿地公园建设,同步强化滨湖区域的环境保护和旅游潜力的挖掘,逐步推动东部滨湖绿带建设,提升环湖绿化景观品质。(责任主体:蔡甸区政府、市园林局、市林业局)

       3.逐步启动其他四大生态绿楔建设。以天兴洲生态绿洲、汤逊湖郊野公园、金银湖郊野公园、盘龙城遗址公园、硃山湖公园等郊野公园建设为重点,同步推进其他等四大绿楔建设;加快市域内山体复绿、退耕还林、长防林、绿色通道等林地建设,新增森林面积百余平方公里;构建"六楔入城"基本生态框架。(责任主体:市园林局、市林业局、相关区政府)

       (二)公园配套工程

       继续完善山水十字轴及城市环线绿化,全面推进城市公共中心区及居住新区公园建设,提升城市景观形象和居民生活舒适度,打造宜居城市品牌。至2015年,新增各类公园及环线防护绿地面积28.82平方公里。

       1.全面完成"山水十字轴"公园建设。建成长江汉口江滩四期、五期、四新江滩公园、白沙洲江滩公园、青山江滩公园,以及汉江江滩武汉关-江汉一桥段、汉江北江滩、汉江南江滩等七大江滩公园,续建蛇山、洪山、小磨山公园等三大东西向山系公园建设。2015年,新增山水公园绿地面积8.62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水务局、市园林局、相关区政府)

       2.重点推进城市二、三环线防护林带及其串珠公园建设。新建戴家湖公园、白沙三环公园、改造提升珍珠广场等6个串珠公园;基本建成二环线、三环线防护绿地。2015年,新增环线公园绿地面积0.76平方公里、防护绿地面积3.94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园林局、相关区政府)

       3.加快实施城市中心区域标志性景观公园建设。配合辛亥革命百年活动庆典的安排,加速推进城市核心区首义纪念公园建设;结合王家墩、杨春湖、四新城市副中心开发,重点建设王家墩北公园、武汉站前轴线、四新博览中心公园。至2015年,新增标志性景观公园绿地面积0.55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园林局、武昌区政府、武汉新区公司、王家墩商务区管委会)

       4.逐步充实各城区配套公园建设。重点开展近期建设重点地区以及现状绿地缺乏区域内的公园绿地建设,建成梦泽湖公园、墨水湖公园(北岸)、杨春湖公园、迎鹤湖公园、沙湖公园、晒湖公园、水果湖公园、南湖公园(北岸)、南湖幸福湾公园、黄家湖公园、青菱湖公园、野芷湖公园、北太子湖公园、黄陵水库公园、中山湖公园、武汉港绿化广场、武汉剧院公园(西园)、古德寺游园、青岛路广场、后湖中心广场、后湖公园、新华东(石桥公园)、杉树林公园、竹叶海主题公园、堤南公园、长丰公园、古田四路公园、古田工业文化遗产公园、龙阳湖公园、汉钢公园、武汉动物园、四新公园、方岛公园、月亮湾公园、四美塘公园(扩大整治)、紫阳湖公园(扩大整治)、罗家港公园、南干渠游园扩建、白玉山生态环保公园、洪山体育公园、白沙中心公园、吴家山公园、吴家山雷达山公园、黄狮海公园、金银潭公园、径河公园、纱帽河绿化改造工程、汉南区薇湖水上公园、姚家山工业园入口公园、常福公共服务轴入口公园、常福工业园中央公园、横山公园、阳逻界埠河公园、柴泊湖公园、二妃山公园、东干渠、佛祖岭公园、光谷中心公园、长江生态景观带等56个市、区级公园;配套建设街头绿地,提高公园绿地服务的均衡性。至2015年,新增城区配套公园绿地面积11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园林局、相关区政府、化工新城管委会、武汉新区公司、王家墩商务区管委会、地产集团)

       (三)湖泊治理工程

       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以"削减总量、改善水质、营造景观"为主线,通过点源及面源污染治理、水体生态修复、水网建设等工程措施,实现城市水环境的有效改善,全面提升城市水资源的优势度和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1.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和处理设施建设。全面升级主城区污水处理等级,加快分流制改造、完善污水管网,推进远城区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提升城市污水处理率。重点完成中心城区黄浦路、二郎庙、龙王嘴、南太子湖、黄金口、沌口、汤逊湖和黄家湖污水处理厂扩建或升级改造工程,续建东西湖高桥、盘龙城、黄陵污水处理厂,新建北湖(白玉山)、豹澥、王家店、化工新城、花山新城、左岭、东西湖新沟、横店、武湖、古龙港区、军山、金口、郑店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44.5万立方米/日,全市污水处理能力由188.5万立方米/日增加至333万立方米/日;建设分散式处理设施75座,实施污水管网390公里,配套建设塔子湖西路、建设渠等污水泵站48座;依托现有污水处理厂新建汉口三金潭、武昌南、汉阳南太子湖等3座污泥处理设施,总处理规模为70吨/日干污泥。至2015年,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3%以上、污水管网完善率达到85%。新城组群污水处理率达到70%,污水管网完善率达到50%。(责任主体:市水务局、城投公司、相关建设单位等)

       2.推进远城区湖泊保护和控制。重点强化远城区126个湖泊的形态控制,完成湖泊实地勘界工作,划定湖泊保护控制范围;重点整治江夏区梁子湖、蔡甸区沉湖等生态湿地公园和东西湖区金银湖、黄陂后湖等城郊结合部主题公园湖泊岸线,整理岸线总长约100公里。

       (四)环境卫生工程

       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系统,推行垃圾收集、转运全封闭式现代化作业方式,提高垃圾收集机械化水平,推动垃圾处理向以焚烧为主的方式转变。
       重点建设汉口北、东西湖新沟、青山、汉阳锅顶山等4座垃圾焚烧厂,续建陈家冲和长山口2座垃圾卫生填埋场,新建1座千子山垃圾综合处理场,对紫霞观、岱家山、北洋桥、金口等4座已封场的填埋场进行生态修复;在汉口、汉阳、武昌各建设一座建筑垃圾处理厂和餐厨垃圾处理厂以及废品物流基地;关闭二妃山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新建锅顶山医疗废弃物处置中心;新建新墩、李桥、九峰、新区、后湖、张湾等6座大型垃圾转运站及菱角湖等22座中小型垃圾转运站,设置15座环卫车辆停保场。至2015年,实现人均垃圾产生量减量10%,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率都市发展区达到30%、生态农业区达到50%;都市发展区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1500吨/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态农业区新增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低于1750吨/天,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85%;采取资源化处理工艺处理餐厨有机垃圾和建筑垃圾,集中处理率分别达到60%。(责任主体:市城管局、市环保局)

       四、建设时序

       1.第一阶段(2011年),重点推进城市中心的绿化景观建设,建成首义公园、四新博览中心公园等标志性绿化景观公园,加强居住新区配套公园建设,继续完成在建的污水及垃圾处理项目和污水管网建设,启动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和扩建工程,以及青山垃圾焚烧厂、大型垃圾转运站和停保场的建设。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38平方米/人,新城组群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5平方米/人,提升城市整体景观品质和综合影响力。

       2.第二阶段(2012-2013年),全力推进生态绿楔内水系连通、郊野公园以及环线防护隔离带建设,建成四新渠等水系连通项目、汉江江滩公园西段及小磨山公园等山水公园、天兴洲生态绿洲等郊野公园,以及二、三环线等防护绿带,形成山水特征鲜明的城市绿化景观格局,生态安全大为提高;加快中心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扩建工程和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启动远城区污水处理厂的建设,阶段完成五座垃圾处理场、转运站和环卫车辆停保场的建设,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9.69平方米/人,新城组群人均公园绿地达到2.5平方米/人;为建设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打下基础。

       3.第三阶段(2014-2015年),加快推进生态绿楔内郊野公园的以及重点建设区域内街头绿地建设,建成后官湖体育公园等一批郊野公园,大大提高生态安全性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都市发展区公园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70%,优化形成框架完整、功能明确、层次分明、服务均衡的城市生态绿化体系,全面完成污水治理工程和管网建设,完成垃圾处理及转运站和停保场的建设,完成主城区人均公园绿地达到10平方米/人,达到生态园林城市的标准,新城组群人均公园绿地达到3.5平方米/人。



第九章 "名城保护"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紧抓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活动契机,突出武汉历史文化特色,增强名城活力。加强重点历史地段和旧城风貌区的功能提升和设施完善,大力推进区域历史风貌保护和城市建设,塑造富有历史文化底蕴、特色鲜明的武汉名城形象。

       二、行动策略

       结合《武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及其他相关规划要求,针对历史文化资源分布零散、历史地段及旧城风貌区配套设施滞后等问题,重点实施"辛亥百年、名城塑造"等两大工程,至2015年,名城保护用地建设规模达3.5平方公里。具体行动策略如下:

       1.推进重点历史地段及旧城风貌区建设,在保护旧城历史风貌的完整性和延续性的同时,通过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凸显街区历史风貌,调整提升片区功能。

       2.加强区域基础设施配套,通过完善历史地段及旧城风貌区交通及市政设施配套,改善周边环境质量。

       3.充分利用名城旅游资源,通过开发历史文化旅游和宗教文化旅游,推进名城旅游发展。



      三、重大工程

       (一)辛亥百年工程

       以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活动为契机,以千年武昌古城为核心区域,首义文化区为龙头,彰显城市山水湖泊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通过打造首义南轴线和建设辛亥革命博物馆,加快片区改造和环境整治,推进道路建设和基础设施配套,彰显以首义文化为主题的历史风貌。同时,加强首义文化区周边地区的环境整治,突显武昌古城历史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浓郁、富有活力的千年古城。至2015年,实施建设用地规模达1.0平方公里。

       1.加快推进首义文化区建设。以辛亥革命博物馆、起义门等项目为核心,结合地下商业空间开发,抓紧实施首义南轴线工程;整治紫阳湖公园、开发老城厢地区,实施起义门周边风貌恢复暨楚望台军械库遗址公园等环境改造项目;维修孙中山铜像,修缮烈士祠牌楼等纪念性构筑物。(责任主体:武昌区政府、市文化局)

       2.积极彰显武昌古城风貌特色。加强农讲所片、户部巷传统商业街区、汉阳门遗址公园及沿江游赏活动空间等重点片区环境整治及昙华林片的解放路、中山路、临江大道入口等重要节点景观塑造,实施常平仓片、紫阳村、明伦街片、农讲所片和歌笛湖片危旧房改造,突出历史文化特色,塑造古城风貌,增强古城活力;新建、续建、扩建津水路、凤凰山南路等7条道路,整治首义路、中山路、解放路等12条道路,配建10个停车场,畅通内外部交通联系;配建相关市政基础设施,提升设施支撑和保障能力。(责任主体:武昌区政府、市文化局)


 

 (二)名城塑造工程

       加快两江四岸地区历史地段和旧城风貌区的升级改造,加大对历史文化建筑、遗迹的修葺和保护力度,进一步延续历史风貌和提升城市功能。以黄鹤楼、古琴台以及具有浓郁特色的街区作为主要吸引物,整合开发两江四岸地区,发展都市景观、都市商贸会展、都市文化欣赏及都市生活体验等相关功能。重点开展汉口原租界风貌区建设,积极推进青山"红房子"片和汉正街传统商贸风貌区更新改造,实施盘龙城遗址核心区、二七片等历史建筑和遗迹保护。至2015年,实施建设用地规模2.5平方公里。

       1.加快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建设。以青岛路片和吉庆街片建设为核心,通过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片区改造,完善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形成融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特色风貌区。开展青岛路片改造和吉庆街民俗街建设,整治道路沿线景观,修缮保留建筑,延续街区肌理,凸显历史文化风貌特色;开展黎黄陂路片、老火车站地区和三阳路商务区建设,加强"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保护,推进公安片居住开发,修建群众艺术馆,改造武汉港。(责任主体:江岸区政府、市文化局)

       2.延续汉正街传统商贸区的风貌。通过重点商业商贸建筑和片区建设,以及道路、街区风貌整治等,形成具有历史风貌和传统商贸文化的区域性商品交易和旅游购物中心。在延续街区肌理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汉正街东片、流通巷等片区建设,引导大宗现货交易和仓储业务外迁,进行业态改造升级,发展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修建沿河大道、汉水街(存仁巷至民意四路延长线)等3条道路,整治和拓宽大夹街(多福路至友谊南路)等3条主要道路,新增停车场(库)6处。(责任主体:硚口区政府、市文化局)

       3.推进青山"红房子"片更新改造。通过功能置换、建筑更新等方式,在保护原有建筑和街区风貌的同时,大力改善环境,彰显工业文化特色,形成新时期具有独特风貌的宜居社区。重点改造红卫路片,植入居住、商务办公、商业休闲等城市功能。严格保护38、42街坊内一冶机关大院与"小八栋"建筑群,同时在八大家核心商务区内建设五星级酒店和商贸办公楼,在38街坊内建设现代化创智办公楼和SOHO住宅,在34、35、42、43街坊进行居住开发,发展居住功能。修缮街坊内危旧房建筑,整治街坊内部环境,重塑街区历史风貌。整治周边道路,配建相关市政基础设施。(责任主体:青山区政府、市文化局)

       4.逐步启动汉阳旧城风貌区建设。以翠微广场建设为带动,加强一期核心区中心广场及综合服务区、传统商业区、展示交流区、民俗文化体验区和休闲娱乐区等5个片区的建设;对风貌协调区内的汉商集团等商业及居住项目进行开发,修缮重要历史建筑,加强区域景观设施建设。(责任主体:汉阳区政府、市文化局)

       5.加强其他历史资源保护和整合。实施盘龙城遗址核心区保护与建设,新建遗址博物馆及配套设施,保护遗址核心区;开展二七片历史资源保护、湖泗窑遗址保护与建设、"八七"会议会址维修、古德寺改扩建、卓刀泉古文化产业园建设等名城保护项目;分年维修全市189处文物保护单位。(责任主体:市文化局、相关区政府、相关建设单位)

       6.整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以琴台旅游区、知音故里园为主要载体的知音文化旅游;以盘龙城遗址公园、省博、市博、古琴台、黄鹤楼、晴川阁等为主要载体的楚文化旅游;以武昌古城、首义文化区为主要载体的首义文化旅游;以归元禅寺、宝通禅寺、长春观、古德寺等为主要载体的宗教文化旅游;以汉正街、吉庆街、户部巷、首义园、民众乐园等特色美食、购物街区和民间演艺场所为主要载体的民俗文化旅游;以武汉革命博物馆、"八七"会议旧址、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中共五大会址、东湖梅岭一号、中山舰旅游区等为主要载体,并联动周边红色旅游景区,大力推进红色文化旅游;改造金口古镇,把金口建成全市、全省的旅游名镇。充分整合利用城市综合资源,提升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功能。重点提升以黄鹤楼、古琴台、归元寺、辛亥革命博物馆以及特色旅游街区等为主体"两江四岸"旅游核心区旅游服务功能和形象,积极推进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旅游标识系统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名城配套旅游功能。(责任主体:市旅游局、相关区政府)

       四、建设时序

       1.第一阶段(2011年),实施辛亥革命博物馆等重要场馆及建筑建设工程,实施片区整治和危旧房拆迁,完成27处辛亥文物遗址维修,开展道路整治和建设,基本完成昙华林片整治和首义文化区建设,举办辛亥革命百年庆典活动。启动青岛路片,实施青岛路片区整治和危旧房拆迁。

       2.第二阶段(2012-2013年),启动首义文化区周边地区建设,初显千年古城历史风韵与面貌。实施盘龙城遗址核心区及其他历史遗迹保护与建设。

       3.第三阶段(2014-2015年),完成青岛路片中心步行道建设和咸安坊地区改造,启动汉口原租界风貌区的吉庆街和汉正街等其他片区地区建设,为武汉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奠定基础。2015年前基本完成首义文化区及武昌古城建设,其他历史地段和旧城风貌区景观及风貌得到大力提升。
第十章 "设施提升"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按照"弥补欠账,适度超前"的原则,强化重点地区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安全可靠的水资源和能源安全供应体系,以及标准适宜、设施完善、综合配套的防灾体系,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

       二、行动策略

       按照总体规划"构建功能齐全、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现代化基础设施系统"的要求,针对当前核心区配套标准偏低、新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从水源安全、能源保障和防灾减灾等方面,重点实施"水源安全、能源保障、防灾减灾和公共服务"等四大工程。具体行动策略如下:

       1.加强城市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充分利用主城区优良的供水资源,打破行政区界线,推进区域供水一体化。重点解决阳逻开发区、化工新城、东湖高新开发区供水水源的问题。

       2.优化能源结构配置,加快建设电网和天然气气源引入工程,完善能源储备和应急设施。

       3.构建全市综合防灾体系,提升核心区防灾设施的建设标准,提高重点地区抗灾能力,加快新区配套设施建设步伐,推进远城区防灾体系的建设。

       三、重大工程

       (一)水源安全工程

       整合优化水资源配置,保护水资源安全,全面提升供水水质,使出厂水水质综合合格率达100%,供水管网水质综合合格率达98%;加快既有管网改造力度,降低管网漏失率至15%以下。完善系统供水安全,建立多水源供水网络,加快完善新城组群供水系统,实现与主城区的联供格局,加快推进新农村供水设施建设,使管网普及率达到90%。

       1.加强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通过工程措施解除安全隐患,重点治理宗关水厂和白沙洲水厂取水口上游的污染源,实施青菱河综合整治工程、完成紫霞观垃圾填埋场综合治理工程。(责任主体:市水务局、市城管局)

       2.提高供水安全性。推进区域供水一化和城乡供水一体化,促进多水源联网,提高供水安全。扩建阳逻、蔡甸、纱帽、余家头和武钢东水厂;同时继续完成中心城区堤角、白鹤嘴水厂改建工程,启动建设化工新城、军山、武湖和金口北水厂;新建王家墩、江堤中路、常福、后湖、机场路、三环路、流芳、大桥新区和光谷五路等9座给水加压站工程。至2015年,新增制水能力58.5万立方米/日,新增转压规模87万立方米/日,管道总长280公里。(责任主体:市水务局、城投公司)

       (二)能源保障工程
       完善城市常规能源供应系统,积极推进垃圾发电、余热发电、光伏发电等绿色能源应用,鼓励利用潜在能源,构建安全环保的能源保障体系。

       1.加快完善高压输电网络工程。将1000千伏(武汉特高压变电站、汉川电厂、大畈核电等)外网接入武汉市500千伏输电网络;完成江夏变、柏泉变等2座500千伏变电站及配套电网,优化城市输电网络;配套建设慈惠变、盘龙城变、府河变、东风村变、王家墩变、易家墩变、古田变、四新变、太山寺变、何湾变、黄陵变、常福变、程家山变、阳逻镇变、汪林变、蔡家嘴变、杨泗矶变、黎明变、北湖港变、吴家湾变、富士康1#变、鲇鱼套变、庙山2#变、建十一路变、龙泉变、五里界变、九峰变、建设乡变、青菱乡变、赵家条变、机场变等31座220千伏变电站和先锋变、宗关变、汤山变、全力变等4座110千伏变电站升压改造,建设陈家嘴等86座110千伏变电站和电网工程。(责任主体:省、市供电公司)

       2.完善燃气输配、储备和供应设施,提高供气安全保障能力。完成南湖武纸路、后湖、王家墩、东西湖等4座天然气中压调压站以及群英、滨湖、左岭、走马岭、柏泉等5座高中压调压站,建设江夏区安山镇大型LNG(液化天然气)储存基地及武汉三镇LNG应急储备站;加快建设天然气环城高压管网,完成天然气高压环网工程221.8公里、联络线工程60.8公里,以及安山门等8座高高压调压站,保障城市能源供应安全。推进和完善燃气加气站建设,建设汉口北、黄陵、汉南和杨春湖等4座CNG母站以及武汉火车站、三桥、阳逻、黄陂、江夏等5座加气常规站。至2015年,主城区居民燃气气化率达到95%以上,管道气全部置换天然气,管道燃气用户总数占比80%以上;新城组群居民气化率达到90%,管道用户数力争达到50%。(责任主体:市城管局)

       3.继续推进"冬暖夏凉"工程。2015年前,完成"冬暖夏凉"工程一期(部分支管线)建设;企事业单位及居民供热面积达到800万平方米;完成水果湖供热管网与城市集中供热系统的对接工程;配套完善调峰站、中继泵站的建设。(责任主体:德威热力公司)

       4.加强煤炭战略储备。建设阳逻煤炭储备基地,以大电厂和重点企业为主新建和扩大煤炭战略储备场地,提升电煤储备能力,在远城区增建1处煤炭加工和储备基地,解决煤炭供应问题。2015年前,形成煤炭吞吐量3000万吨,储备量400万吨的能力。(责任主体:经信委)

       5.加强电源建设,夯实电力供应基础。市内电源建设主要包括关山热电厂(36万千瓦)、青山热电厂(70万千瓦)、化工新区热电厂(70万千瓦)、武昌二期热电厂(18万千瓦)等项目,建设一批垃圾发电项目(约15万千瓦)及分布式能源项目(约15万千瓦),争取2015年武汉地区总装机规模达到556万千瓦。(责任主体:市发改委)

       6.优化成品油供应区域配置,强化原油供应保障。继续发挥中石油、中石化的主渠道作用,吸引国内外多种渠道油品资源的流入。稳定武石化的生产能力,保障武汉成品油市场以及80万吨乙烯项目原油供应。积极推进中石化武汉油库、大庄油库库区及管道的改扩建工程,大力支持中石油阳逻开发区31万立方米油库改扩建工程,保证成品油的正常和应急供应。针对目前武汉市加工站点过少及布局不合理的状况,配合武石化1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建设,新建200余座加油站,满足武汉市经济快速发展对成品油的需求。(责任主体:市商务局)



  (三)防灾减灾工程

       平灾结合、以防为主,建立和健全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立综合性应急救援中心,构建统一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加强全市水库和安全区堤防达标建设,基本完成大型雨水泵站建设以及渠道的综合治理;建立现代化城市消防安全保障体系;设置城市中心避难疏散场所;结合地下空间建设完善地下人防体系。

       1.全面提升城市排涝能力。依托现有的主城区22个排水系统和远城区14个排涝区,完善抽排设施及港渠整治建设,新建黄埔路、民生路、福新、后湖四期、新朱家河、四新、杨泗港、琴断口、晴川、汉钢西、罗家路二期、港西二期、筷子湖、倒口等14座雨水泵站,综合整治黄孝河、机场河、巡司河、火焰沟、南湖连通渠、喻家湖明渠、北湖南港等7条排水明渠,新建新湖渠,改造二七明沟、汉阳一二号明渠、月湖港和武昌夹套河。(责任主体:市水务局)

       2.构筑"四道防线",确保全市防洪安全。巩固主城区防洪保护圈,初步形成远城区防洪安全保障体系,整险加固长江、汉江等60处险段,加固举东堤、倒水堤、沙河堤、府河西湖堤等堤防,建设堤防总长112.5公里;完成府河出口整治工程,扩挖新河河段长9.1公里及岱家山以上上延段1.17公里,疏通岱家山桥、三道桥两处卡口,封堵朱家河和滠水故道,共长10.4公里,新建堤防6.3公里,改造岱山桥、加固新河桥和三道桥以及配置必要的管理设施;提高中小河流防洪标准,减小一般年份洪涝灾害损失,对金水河、倒水、马影河、索子长河4条河流综合整治,治理长度143公里;加强蓄滞洪区建设,保证使用频率高的蓄洪区能够正常运用;基本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提高水库御洪能力,对南冲等70个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完善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骨干排水管网、明渠、泵站配套渠系的整治,进一步提高全市排渍涝能力。(责任主体:市水务局)

       3.整体扩大消防覆盖范围。城市规划区内消防站的布局规划,以接到出动指令后5分钟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主城内新建22个消防站。其中,汉口建设王家墩、古田北、兴谌、后湖、二七、江达路、贺家墩等7个消防站,汉阳建设琴断口、月湖、芳草、博学、四新东等5个消防站;武昌建设白沙洲、卓刀泉、八坦路、杨春湖、八一路、磨山、野芷湖、工业二路、晒湖、罗家路等10个消防站。启动新城组群9座消防站的建设,在蔡甸、常福、纱帽、金口、阳逻、北湖、金银湖、流芳、黄陂南部等地区各建一座,化工新城建设4座消防站,沿长江新建北湖和白沙洲等2座水上消防站,同时启动武汉市航空消防站的建设,以承担超高层建筑消防任务。建立消防指挥中心和反恐训练基地。(责任主体:公安消防局)

       3.积极完善人防设施。结合轨道线建设,以及王家墩、杨春湖、汉正街、西北湖、东沙湖连通工程、钟家村等重点地区地下空间的开发建设,完善地下人防设施。(责任主体:市民防办、王家墩管委会、城投公司、相关区政府)

       4.逐步启动抗震工程。实施二环线以内抗震薄弱区的改造工程和二环线与三环线之间抗震薄弱区的改造方案;完成全市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校安工程",提高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抗震能力;加快中心避震疏散场所和部分固定疏散场所建设,基本实现每一个区级行政区有1个以上达标的中心避难疏散场所。完成各区级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责任主体:市城建委、相关区政府)

       (四)信息畅通工程

       积极推进主城区信息管网设施建设,增强和完善信息管网系统结构配置,武汉电信网络升级改造及IPTV应用。至2015年,新建信息管道里程长度806公里,新增信息管孔规模13100余孔公里;改造信息架空线长度380公里;信息管道扩容改造长度40公里,扩容管孔规模430余孔公里;新建王家墩、杨春湖、古田、后湖、张家湾,四新6座通信机楼;完成电信城域网及接入网升级改造,IPTV平台扩容建设及业务应用,用户规模达到25万户。(责任主体:城投公司、市电信公司)

       不断调整业务结构和功能布局,向数字化、智能化、宽带化和人性化业务方向发展,形成覆盖全市、联通全国的邮政通信体系。至2015年,建设覆盖全市多种制式的3G网络,满足市民多种信息服务需求;新建武汉邮航辅助中心,规划用地面积为10.0公顷左右;新建青山邮件转运站,占地面积控制为1.0公顷。武汉中心城区内新建82座邮政局所。(责任主体:市邮政政局、市联通公司、市移动公司、市电信公司)

       四、建设时序

       1.第一阶段(2011年),重点推进区域性重大市政基础项目的建设,建成500千伏柏泉和江夏变、启动主城区水厂扩建及远城区水厂新建工程、续建环卫垃圾卫生填埋场和焚烧厂、推动污泥处理厂建设、加快主城区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水平。

       2.第二阶段(2012-2013年),全力推进重点地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完成市级重大项目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重点开发区服务。启动远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远城区基础设施服务能力。

       3.第三阶段(2014-2015年),继续完善重点区域及区级市政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实现近期建设目标。

第十一章 "城乡统筹"行动计划

       一、行动目标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坚持"一个核心、四个集中"的基本原则,加快农村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充分利用外围农业生态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到2015年,全市农村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700元,农民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70%以上;高产农田达100万亩;完成7个市级新农村示范,12个整乡推进新农村的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农村公共服务明显加强,农民生活整体达到小康水平,基本呈现"新农村、新农民、新社区、新生活"气象。

       二、行动策略

       
按照区域统筹、城乡统筹的原则,深入推进武汉特色新农村建设,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

       1.突出重点,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在"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第一阶段普惠制的基础上,突出重点,以示范片和整乡推进为新农村建设的抓手,改善农村面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2.加强自然生态和人文景观保护,构建和谐城乡。围绕城市外围优良的生态和旅游资源,加大生态旅游区建设力度,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

       3.试点先行,统筹城乡建设。以汉南区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为试点,探索我市城乡统筹建设新模式、新方法。

       三、重大工程

       (一)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工程

       2011年,全市新农村建设以整乡推进方式进行,主要包括东西湖四季吉祥、东西湖柏泉新农村、汉南区汉洪生态农业、蔡甸区318国道都市农业绿色走廊、江夏区107国道沿线绿色家园生态工程、黄陂区台湾农业创业园六指街新农村、新洲区汪集街新农村生态家园等7个市新农村示范片。在此基础上,自2012-2014年、2013-2015年,以三年为一个建设周期,每个周期各远城区选一个乡镇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分别为东西湖区辛安渡办事处、东山办事处;汉南区湘口街、东荆街;蔡甸区蔡甸街、大集街;江夏大桥新区、郑店;黄陂区武湖街、天河街;新洲区邾城街、潘塘街等12个乡(街、镇、场)。

       1.加强现代农业建设。按照种植业(蔬菜)建基地,水产业建片(带),畜牧业建小区,农产品加工建园区的思路,每个乡(街、镇、场)突出1-2个农业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农产的覆盖率达到8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覆盖率达60%。每个乡(街、镇、场)重点建设1-2个万亩以上连片的标准化农产品基地或水产片(带)。(责任主体:市家园办、相关市直部门、相关区政府)

       2.推进土地整理工作。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建设和高产农田示范项目区建设,逐步建成一批水利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农业生态环境优良、农业生产效益较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要求的高产农田,2015年高产农田达到100万亩;引入市场机制,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责任主体:市家园办、相关市直部门、各远城区政府)

       3.推进村湾集并和人口集中。将新农村建设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农村居民向小城镇集中。引导和鼓励通过拆小村并大村、建农民新村等方式将分散的农产向中心村集中,共完成100个中心村的建设。(责任主体:市家园办、相关市直部门、相关区政府)

       4.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病险水库、溢流堰、引水涵闸、骨干灌溉泵站、小型泵站、塘堰等更新除险加固改造及农田沟渠、路网建设,建设16万亩水利现代化示范区、174万亩都市农业板块水利配套区、125万亩一般农田水利配套区。加强中心村建设,实施中心村道路、交通、电力、给排水、通讯、路灯、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完善农村道路、交通网络建设。基层居民点纳入垃圾收集处理体系,因地制宜建设污水处理设施。(责任主体:市家园办、相关市直部门、相关区政府)

       5.配套公共设施建设。以中心村为单位设立综合性社区服务站,较大的居民点可因地制宜建设社区服务点,基本实现社区服务站全覆盖,实现区、街道(乡镇)政务中心与村级社区服务站的有效对接,逐步建立市、区、街道(乡镇)、社区四级服务网络体系;以中心村为单位建设1所完全小学,在每个中心村设立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服务点,配套建设服务农民的日用生活品和农资农家店,对农民健身工程进行提档升级。(责任主体:市家园办、相关市直部门、相关区政府)

       (二)生态休闲旅游工程

       依托都市发展区外围良好的生态资源和风景旅游资源发展生态休闲旅游,重点建设黄陂木兰生态旅游区、蔡甸知音生态旅游区、新洲区东北部生态旅游区、江夏梁子湖休闲旅游区

       1.加强旅游区建设。以木兰山景区为龙头,整合素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等周边旅游区资源,做大做强木兰生态旅游品牌,全面提升木兰生态旅游区的产品档次;以知音湖旅游区为中心,整合索河和大好河山旅游区,打造知音故里品牌,建设集游览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区;配套建设道观河旅游区;梁子湖旅游区等旅游区设施。依托旅游区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积极支持黄陂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推进蔡甸世贸嘉年华、江夏巴登城、新洲道观生态旅游、东西湖柏泉古镇旅游等项目建设。(责任主体:市旅游局、相关区政府)



     2.积极推进乡村休闲游。围绕木兰旅游,重点开展刘家山、官田、竹园、仁和、张家榨、大余垮、塔耳、道士冲、田家塆、将军庙村、长岗、友爱村等15家乡村休闲游专业村建设。围绕知音旅游,开展炉房村、金龙村、索河渔村、罗汉、花园、马鞍等6家乡村休闲游专业村建设。围绕道观河旅游,建设旧街古镇、汪集汤食文化区、石寨仿古村。围绕梁子湖旅游,建设童周渔乐园,唐涂农业园,孙店百花园和10个具有水产、蔬菜、花卉、林果等不同产业特色和建筑风格特色的休闲农庄。东西湖区建设以生态保护为前提,集旅游休闲、康体娱乐、商旅会议和人居社区于一体的武汉水乡和慈惠四季吉祥休闲专业村。(责任主体:市农业局、市旅游局、相关区政府)



 (三)城乡统筹实验区建设工程

       以汉南区城乡一体化改革试验区的"六个一体化"建设为目标,开展优化城镇空间布局、村庄集并、产业结构调整、土地整理等建设活动,使全区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建设。按照产业化经营、基地化生产的方向,建设绿色无公害精细农产品,形成全区农业的核心竞争力,建设湘口4万亩名特水产健康生态养殖基地和汉洪高速公路沿线6万亩高效鲜食玉米种植基地;实施农地综合改良工程,开展低产稻田改造、稻田养鱼养蟹、瓜菜连作,形成动植物互利共生良性循环链;对12个万头以上生猪养殖小区实施污染综合治理,通过沼气治污发电工程建设,带动区内10万亩瓜菜、玉米基地无害化生产,形成生态农业产业链;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开展农业科技服务示范试点,建立区、街、村(队)科技信息服务队伍。(责任主体:市农业局、汉南区政府)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基本农田水利建设,大力推进节水灌溉技术。对全区排涝泵站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排涝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基地灌溉排涝保证率达到90%以上,基地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上,设施农业占基地总而积的40%上。提升城乡区域大交通功能,增强与中心城区水路、陆路一体化快捷交通联系。新建通达武汉中心城区一级公路兼城市主干道。(责任主体:市农业局、相关市直部门、汉南区政府)

       3.开展农村新社区建设。开展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工作,通过土地的增减挂钩,全面完成16个农村新社区建设,使之达到布局优化、道路硬化、饮水净化、卫生洁化、环境美化。建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系,引导农民形成卫生、文明的生活习惯。(责任主体:市农业局、汉南区政府)

       四、建设时序

       1.第一阶段(2011年),启动7个市新农村示范片、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工程和生态旅游区建设。

       2.第二阶段(2012-2013年),继续实施全市示范片建设,远城区每年再各启动1个整乡推进新农村建设。

       3.第三阶段(2014-2015年),全面完成新农村示范片的建设和城乡统筹试验区建设工程,完成整乡推进的新农村建设。在农村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大幅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各项权益等方面取得突破,为在全市推进以整乡建设为途径的新农村建设积累经验、提供示范,初步形成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富裕、和谐、秀美"的新农村。

第十二章 第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及建设项目库

       为了确保城市近期建设顺利、有序实施,规划以重点地区为开发和建设重点,以重要建设项目为突破口,选择以公共财政投资为主,具有带动效应和支撑保障作用的977个近期建设项目汇编形成建设项目库。

       一、第一批重点项目的基本内容

       为了进一步强化近期规划的可实施性,规划在近期建设项目库的基础上,按照"规划战略性、空间集聚性、问题导向性、实施带动性和责任可量性"的原则,确定了5个方面56个重大项目,以引领近期建设实施。

       (一)先进制造业项目

       1.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未来科技城为核心项目,全面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光电子产业园、中新(武汉)科技园、新能源产业基地、富士康武汉科技园、武钢高新技术产业园等园区建设,重点实施红外热像仪产业基地、500MW光伏太阳能硅片、锂离子动力电池、中冶南方机电、山推日工、光通信研发中心、华为研发中心等重大项目,初步建成集研、学、产、用为一体的科技新城。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17.3平方公里。(责任主体:东湖开发区管委会)

       2.武汉汽车城。依托沌口汽车产业基地,加快实施东风本田二厂、神龙三厂、格力电器工业园等重大项目,推进汽车及零配件产业大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汽车生产基地。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8平方公里。(责任主体:武汉开发区管委会)

       3.吴家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获批为契机,依托保税物流中心,加快实施东西湖食品产业基地、武汉卷烟厂异地改造、东西湖循环经济产业基地、LOW-E镀膜建筑节能玻璃生产等重大项目,形成以食品、机电和物流产业为特色的产业集聚区。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4.8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吴家山开发区管委会)

       4.化工新城。围绕80万吨乙烯项目及配套工程,加快实施下游化工产品开发项目和园区建设,全面完成热电联供、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大型市政设施和工业管廊建设,配套建设区内道路网络和铁路专用线,全力打造武汉市化工产业板块。项目建设时间白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7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化工区管委会)

       5.武汉新港。以武汉新港阳逻港、古龙港和白浒山港为重点,重点实施阳逻集装箱港三作业区、武船阳逻特种船舶及重型装备制造基地、中交二航局桥梁钢构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集疏运系统和相关配套设施,积极拓展陆域产业发展空间,形成港群成组、港产互动、港城一体的现代临港新城,逐步实现"亿吨大港、千万标箱"的目标。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6.1平方公里。(责任主体:武汉新港管委会)

       6.汉阳黄金口工业园。以百威啤酒等重点食品企业为带动,主动承接吴家山国家级开发区的辐射,大力实施亚太食品二期、道奇汽车、建银维修二期、宏昌炉料基地等重点项目。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3.5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经信委、汉阳区政府)

       7.青山节能环保科技产业园。依托武钢产业区,以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再生资源与生态环境材料、冶金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为重点,大力推动产业制造区、研发办公区、搬迁还建区和开发利用区的建设,打造国家级环保产业基地,辐射带动武东船舶配套产业园等园区,实施青山热电联产工程、镀锡板厂等重大项目。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3.1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经信委、青山区政府)

       8.汉南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纱帽)。以武汉技术开发区为依托,沿汉南大道发展轴进行产业空间拓展,重点实施武汉模具工业园、电动汽车生产等重大项目,加快生产服务中心和生活区配套建设,打造综合性产业新城。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2.1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经信委、汉南区政府)

       9.蔡甸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含常福、沌口小区)。以武汉开发区沌口小区为带动,大力推动冠捷配套厂家、银泰科技等重大项目建设,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通讯电子等产业,加快生产服务中心和生活区配套建设,打造综合性产业新城。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3.1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经信委、蔡甸区政府)

       10.江夏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含大桥、庙山)。主动承接东湖开发区辐射带动,围绕南车集团等配套需求,重点布局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机械装备产业,大力推动湖北核电集团、新能源纯电动汽车等重大项目实施,加快生产服务中心和生活区配套建设,打造综合性产业新城。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3.6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经信委、江夏区政府)

       11.黄陂新型工业化示范园区(含武湖、横店等)。以天河机场为依托,重点布局新材料、商贸物流、机械装备等产业,加快实施Lcos显示芯片产业园、太阳能产业武汉基地等重大项目,打造临空经济区核心产业园区。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3.6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经信委、黄陂区政府)

       (二)城市特色建设项目

       1.两江四岸滨江地区更新改造。汉口沿江商务区以江汉路片、青岛路片、黎黄陂路片、永清片、二七片改造为重点,通过花楼街、航运中心、710厂项目、武汉天地等商业项目改造,形成集现代服务,旅游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商务区;武昌滨江商务区以武昌车辆厂、积玉桥片为重点,通过国际金融城、万达广场等项目的开发,打造以总部经济为特征的综合性商务区;青山临江地区以红卫路片为重点,通过奥山世纪城和华中国际商贸城的建设,形成总部经济、科技研发、文化创意等7个特色功能板块;汉阳沿江地区启动南岸嘴地区的研究和建设,加快龟北片和汉阳旧城改造,植入文化创意、金融商贸等现代服务职能,形成具有浓郁历史文化的旧城风貌区。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2平方公里。(责任主体:相关区政府)

       2.东沙湖连通及楚河汉街。围绕东湖、沙湖连通工程和沙湖水体综合治理工程,重点完成商业街、万达剧场和商贸城等核心项目建设,打通东沙大道,形成城市文化旅游、生态时尚的特色景观区。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180公顷。(责任主体:武昌区政府)

       3.王家墩商务核心区。围绕轨道中心站点,完成商务核心区1平方公里地下空间开发,重点推进武汉中心、泛海广场和葛洲坝商业中心等核心项目,带动双墩商务片和范湖启步区建设,初步建成以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为主的商务中心。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2平方公里。(责任主体:王家墩商务区管委会)

       4.武汉国际博览中心(四新城市副中心启动区)。以会展展馆建设为重点,配套建成会议中心、洲际酒店、假日酒店及海洋公园,带动四新沿江地区的开发,形成以展览会议功能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时间白2009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4.5平方公里。(责任主体:武汉新区建设指挥部)

       5.杨春湖综合交通枢纽(杨春湖城市副中心启动区)。依托武汉站,强化高铁、轨道交通、长途客运和道路交通的无缝换乘,完善站区管理、商业配套和环境景观建设,促进周边商务、办公和信息功能发展,形成交通枢纽带动的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时间自2009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5.5平方公里。(责任主体:洪山区政府)

       6.首义文化区及武昌古城建设。以首义南轴线为重点,全面建成以辛亥革命博物馆等核心建筑,推进广场地下空间开发,加强周边起义门、楚望台等重要遗址的环境整治和配套道路建设,打造百年庆典的标志性核心景区。以昙华林三期建设为重点,完成昙华林历史街区的建设。项目建设时间自2009年至2011年,用地规模达1平方公里。(责任主体:武昌区政府、市文化局)

       7.黄鹤楼风景区提级。以黄鹤楼视线保护区内环境整治为重点,全而提升黄鹤楼、龟山及月湖公园绿化景观功能,推进旅游设施建设及旅游线路推广,建成特色风景名胜区。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3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园林局、市城建委、市旅游局)

       8.青岛路片及吉庆街片改造。重点实施青岛路城市漫步区和吉庆民俗饮食文化街的建设,建成群众艺术馆、旅游接待中心等文化旅游设施,改造面积70公顷,凸显汉口原租界风貌特色。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70公顷。(责任主体:江岸区政府)

       9."城市地标"建设。在武昌滨江、江岸沿江、王家墩、建设大道、四新中心区、杨春湖地区,建成2栋600米、3栋300米以上、10栋200米以上超高层建筑,集中打造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责任主体:相关区政府)

       10.汉正街改造。以汉正街东片和流通巷改造为重点,加快启动汉正街小商品批发市场的搬迁改造,整体提升武汉批发商贸业水平。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


 (三)综合交通建设项目

       1.天河机场(三期)。重点建成35万平方米T3航站楼和第二条跑道,形成3800万人次的年旅客吞吐能力和44万吨的年货邮吞吐能力,配套建成机场二通道和天河机场客运站。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4年,用地规模达9.5平方公里。(责任主体:湖北机场集团公司、市交委)

       2.1小时城际通勤圈建设。重点建成汉孝、武黄、武咸等3条城际铁路,启动武汉至天门、武汉至潜江(仙桃)城际铁路的研究和建设,构建0.5-1小时城际铁路通勤圈,支撑实现武汉城市圈交通一体化发展,强化武汉与城市圈东向、南向、西北向城镇产业带的联动发展。项目建设时间自2009年至2012年,境内总长213公里。(责任主体:武汉铁路局)

       3.武汉新港建设工程。建成阳逻三期、古龙(林四房)、白浒山等3个5000吨级以上深水重点港区,配套建成新港江北铁路和新港大道,促进新港港口总吞吐能力达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超过300万TEU,形成长江中游航运中心。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16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交委、武汉铁路局)

       4.10大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全面建成汉口客运中心、循礼门、武胜路、天河机场、古田、永安堂、流芳、青菱、武汉客运港、国博中心等10个客运枢纽,加强各种运输方式之间、城市对外交通与市内交通、城市各种交通设施之间的有机衔接,实现旅客"零换乘"。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3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交委)

       5.轨道交通成网工程。重点建成2号线一期及延长线、3号线、4号线,建设轨道6号线、8号线一期以及主城区至径河、阳逻、汉口北、蔡甸、五里界等5条远城区轨道线路,形成主城区167公里、远城区68公里、总长约235公里的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引导支持重点地区及外围新城开发建设。项目建设时间自2007年至2015年,新建成通车里程达206公里。(责任主体:市地铁集团)

       6.快速公交工程。建成武昌站至万科城市花园的BRT线路,建设沿和平大道、解放大道、新华路/友谊路、鹦鹉大道、汉阳大道等5条公交专用道,开行至科技新城、化工新城、阳逻新城、黄陂南、吴家山台商产业新城、蔡甸新城、常福新城、纱帽新城等外围新城和工业组团的公交快线,改善与主城的快速交通联系条件。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建成里程达49公里。(责任主体:市交委)

       7.4条快速环线建设。完成徐东大街、中北路-中南路、解放大道快捷化改造,畅通一环线;建成二环线汉口段、二七长江大桥两端接线、东湖段、墨水湖北路段,鹦鹉洲长江大桥两端接线,贯通二环线;基本建成四环线;同时完善三环线,强化三镇的快速联系。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建成道路长达185公里。(责任主体:市城建委、市交委)

       8.八条城市快速放射线建设。新建完成江北快速路、雄楚大街、武纸路、国博大道、龙阳大道、长丰大道、常青路、姑嫂树路等8条快速放射线,以及杨泗港通道快速联络线,强化主城快速路与外围高速出口路的快速衔接,畅通内外交通联系。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建成道路长达78公里。(责任主体:市城建委)

       9.过江交通改善工程。建成二七长江大桥、鹦鹉洲长江大桥,建设杨泗港过江通道,基本建成三阳路过江通道;建成汉江三官桥、古田桥(江汉六桥),扩建知音桥、月湖桥;研究启动其他过江通道建设。项目建设时间自2008年至2015年。(责任单位:市城建委、市城投集团公司)

       10.主城区道路网络完善工程。启动东湖隧道规划建设,完成汉口解放大道上、下延线、建设大道下延线、武昌复兴大道、丁字桥路、汉阳滨江大道、什湖大道等15条主干道路新、扩建工程,建成三镇约170条次、支道路,完善主城道路网络,提高交通可达性与保障性。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建成道路长达390公里。(责任主体:市城建委)

       11.停车改善工程。重点加强武广、江汉路、中南路、光谷广场等停车矛盾突出片区的公共停车场库建设,结合轨道站点设置大型外围停车换乘枢纽,共新增停车位2万个,缓解停车难问题。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36公顷。(责任主体:市交管局、市城投公司)

       12.智能交通工程。加强交通管理系统建设,完善、建立交通指挥调度及勤务管理、环线交通控制和中心城区区域交通控制系统;建成交通基础数据、数据接入采集、交通分析、交通评价、交通信息展示平台和软硬件设施六大系统,全面完成交通信息化建设,提高交通运行水平和效率,至"十二五"期末,使中心城区车辆运行速度和路网有效容量提高10%以上。(责任主体:市交管局)

       (四)民生工程建设项目

       1.城中村综合改造。继续完成二环线以内56个城中村改造,并按照"统一规划、整村储备、统筹安置、分步实施"的原则,开展二环线外91个城中村改造,确保主城区范围内城中村改造基本完成。项目建设时间自2009年至2015年。(责任主体:市重点工程督查协调办公室、相关区政府)

       2.危旧房和棚户区改造。中心城区一环线以异地安置为主,一、二环线之间以就近和就地安置为主,完成47片棚户区改造,改善3.6万户、11.7万人的居住和生活条件。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4年,改造建筑总面积265万平方米。



      3.保障性住房建设工程。以二环、三环之间为重点建设区域,建成2万套廉租住房和4.9万套经济适用住房(含动迁安置房),筹集11万套(间)公租房,住房建设总规模达1000万平方米,进一步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340公顷。

       4.中部地区医疗中心建设。结合重点地区建设,在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新区等区域新建市中心医院北院区、市五医院西院、市三医院光谷院区、协和医院东西湖区分院、省人民医院东院、市中医院、市精神卫生中心7所高等级医院,重点扶持同济医院、市一医院、市三医院等19所大型医院改扩建,全面建成中部地区医疗中心。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4年,建筑面积达100万平方米。

       5.区级文体中心建设。各区完成"两馆一中心"建设(即一个图书馆、一个文化馆、一个体育中心),中心城区"两馆"达到国家一级馆建设标准,远城区"两馆"达到国家二级馆以上标准,体育中心确保达到"一场、一馆、一池"的标准。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180公顷。

       6.福利设施体系构建工程。新建完成市社会福利院、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和市儿童福利院等3个市级社会福利院以及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各区建设一处标准化的国办示范性福利院,确保每千名60岁以上老人拥有床位数达50床。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4平方公里。



       7.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维修改造134处社区、街道文化站;新建30个卫生服务中心、130个卫生服务站;新建30处健身苑;新建53所中小学、新改建300余所幼儿园;新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20个、社区服务站248个,初步实现居民步行15分钟范围内能享受到基本的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

       8.新农村建设。全面完成东西湖四季吉祥、东西湖柏泉新农村、汉南区汉洪生态农业、蔡甸区318国道都市农业绿色走廊、江夏区107国道沿线绿色家园生态工程、黄陂区台湾农业创业园六指新农村、新洲区汪集街新农村生态家园等7个示范片建设,有序实施东西湖区辛安渡办事处等12个乡镇新农村建设,加大农村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全面提高农村生活和生产水平。

       9.非集中建设区实施规划(东西湖试点):利用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对非集中建设区内的村庄用地进行腾退和迁并,集中建设新社区安置农民,大力推进柏泉风景区、武汉水乡等生态旅游项目建设,探索非集中建设区的发展模式。

       10.大东湖水系连通。重点整治和新建沙湖港和九峰渠等7条渠道,配套建成一批污水处理设施,扩建二郎庙等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大东湖水系生态功能整体提升。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5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水务局)

       11.东湖风景区品质提升。以东湖欢乐谷和西藏民族风情街核心项目,带动东湖风景区旅游发展,通过改造听涛西岸东湖海洋乐园等区域,改造吹笛景区,新建、扩建东湖梅园、落雁、新建滨湖湿地、鼓架山等4大景区,实现风景区环境提升;通过景村一体化建设,调整产业布局,达到功能提升,实现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跨越式发展。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5平方公里。

       12.后官湖生态绿楔建设。以世贸嘉年华为核心项目,加快推进中国健康谷、武汉合众人寿社区等重大项目,集中实施村民还建,全面建设文岭半岛湿地公园等3个大型公园,逐步完善旅游度假、养老康复等功能,带动实现实现后官湖绿楔生态功能整体提升。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3年,用地规模达3平方公里。

       13.主城区江滩公园续建。继续实施长江3.2平方公里江滩和汉江3.8平方公里江滩建设,确保主城区范围内江滩建设全面完成,形成彰显武汉滨江特色的标志性绿化景观。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7平方公里。

       14."环城绿带"建设。以三环线防护林带建设为重点,重点建设三环线沿线50米以上防护绿带,建成堤南、白沙等6个大型环带公园,构筑主城区与新城组群之间的生态保护屏障。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5.5平方公里。

       15.湖泊综合景观工程建设。部分建成沙湖、南湖、野芷湖、晒湖、汤逊湖、黄家湖、龙阳湖、墨水湖等8个大型城市公园和天兴洲生态旅游绿洲、盘龙城遗址公园等2个大型郊野公园,实施湖泊水生态修复,进一步完善绿化公园体系。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5平方公里。


 (五)设施保障建设项目

       1.污水全收集全处理工程。升级改造主城区三金潭等6座污水处理厂,新建新城组群11座污水处理厂和3座污泥处置场,加快污水管网建设,实现都市发展区污水收集全覆盖。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160公顷。(责任主体:市水务局、城投公司)

       2.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完成"五焚烧二填埋一综合"等8个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成5座日转运规模500吨以上的大型转运站和9座分类垃圾处理站,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体系建设,提高城镇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水平。项目建设时间自2009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100公顷。(责任主体:市城管局)

       3.饮用水水源安全工程。实施饮用水水源保护工程,全面消除城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隐患,实施宗关水厂和白沙洲水厂取水口上游污染源治理工程,重点解决阳逻开发区、化工新城、东湖高新开发区供水水源的问题,扩建阳逻等5座水厂,新建金口北等4座水厂和王家墩等9座给水加压站工程,新增日供水能力58.5万立方米。推进区域供水一体化,促进多水源联网,提高供水安全。(责任主体:市水务局、城投公司、市城管局)

       4.能源保障工程。续建500千伏高压输电网络和天然气环城高压管网建设,完成江夏变、柏泉变等2座500千伏变电站,结合城市重点建设地区建成王家墩等33座220千伏变电站和配套110千伏变电站,建设阳逻煤炭储备基地和江夏等3座天然气液化储存基地,保障能源供应安全。项目建设时间自2009年至2015年,用地规模达20平方公里。(责任主体:市城管局、城投公司、供电公司和天然气公司)

       5.防洪排涝工程。巩固防洪保护圈安全堤防,重点完成杜家台安全区围堤、洪道堤防,以及天兴洲、白沙洲堤防岸线加固,实施府河出口综合整治工程;强化排渍设施和渠道系统建设,重点建成民生路、四新等14座抽排泵站,至2015年泵站抽排能力增加262立方米/秒,整治明渠35.5公里,大幅提升城市防洪排涝能力。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责任主体:市水务局)

       6.抗震防灾工程建设。建立"市区联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抗震防灾机制,确保建成13个区级应急指挥中心和9个中心避震疏散场所,显著提高城市抗震防灾能力;建立消防安全保障体系,新建王家墩等4座特勤消防站和北湖等2座水上消防站,启动航空消防站的建设,提升消防指挥中心功能。项目建设时间自2011年至2015年。(责任主体:公安消防局、市城建委)

       7.人防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结合轨道线建设,积极推进东沙湖地区、杨春湖、西北湖、首义广场、钟家村等重点地区的人防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达到集约土地、保护环境、优化交通的目的。(责任主体:市民防办、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

       8.信息网络工程。建成武汉邮航辅助中心,完成王家墩、杨春湖、古田、后湖、张家湾,四新6座通信机楼建设,实施3G网络和电信网络升级改造及IPTV应用,增强和完善信息管网系统结构配置,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项目建设时间自2010年至2015年。(责任主体:市邮政局、城投公司及相关建设单位)

第十三章 规划实施措施

       一、以近期建设规划联席会为平台,建立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机制
       采用"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工作方针,由市政府召集有关部门成立武汉市近期建设规划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召开由市发改委、财政、规划国土、交委、城建委、环保等部门参加的近期建设规划联席会议,负责审议、决策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和实施中的重大问题,保障规划实施的顺利开展。领导小组在市国土规划部门设立办公室,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
       在全市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和组织下,各部门分工协作、共同开展规划实施。其中,由市国土规划部门负责统筹空间用地安排,依据近期建设规划及相关规划办理重大建设项目规划、用地手续;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负责统筹项目计划管理,依据国家、省、市相关规划及发展要求办理重大建设项目的立项、核准及备案;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负责统筹各类重大项目的实施管理和建设协调。

       二、组织制定年度实施计划、重点地区建设规划等深化规划,直接指导具体实施
       以近期建设规划为基础,建立指导具体项目建设的"年度实施计划+重点地区建设规划"的实施规划体系,按时序和空间两个层面分解落实全市近期建设规划确定的各类规划意图和建设指引。其中,年度实施计划以具体项目的策划与落实为核心,与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年度财政预算等相关政府计划共同构成"项目、土地、资金"三位一体的年度建设实施体系。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决策,组织开展近期重点的各类功能区的系统研究,制定重点地区建设规划,从空间发展层面统筹各项具体建设行动,实现建设步骤的协调化。

       三、建立"预申报-审批-实施-评估"全过程的项目管理机制和信息系统,统一近期建设规划管理平台。
       一是以年度为期限,对近期建设规划项目库进行动态管理。首先,由各有关部门和单位于上年第三季度组织申报下年度建设项目,报市国土资源和规划局预审;第二,由近期建设规划联席会对建设项目库进行联合审议,再上报全市近期建设规划领导小组决策批准;第三,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项目库要求,分工协作,具体落实相关建设要求;第四,由市国土规划部门组织进行实施评估,将评估结果作为下年度计划制订和项目库管理的重要依据。

       二是以城乡规划"一张图"为基础,建立统一的项目管理信息平台。收集规划实施的各项信息,包括建设项目、用地规模、建设情况、各项建设指标等数据,各职能部门定期将各自负责、跟踪建设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输入到数据库中,形成网络信息反馈和共享平台。

       四、建立规划巡视制度和白皮书发布制度,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监督

       围绕近期建设规划实施,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加强规划的实施监督。

       一是建立规划巡视制度。由市政府组织市纪检、监察、审计、发改、规划、国土房产、城建、交通、环保、水务、城管等相关主管部门,成立规划督察组,定期对各区、各有关部门进行抽查或统一检查。

       二是通过制定城乡规划白皮书,定期向社会公众发布规划实施的成效和问题,强化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
  
帖子已过去太久远了,不再提供回复功能,请勿尝试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