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浅显之语

  • 书华林
楼主回复
  • 阅读:3656
  • 回复:0
  • 发表于:2018/10/19 11:41:17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江夏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今天要聊的电影又是出自印度的——《嗝嗝老师》。

影片讲的是一个患有图雷特综合征(频繁的运动性抽动和声带抽动,症状只出现在白天)的老师奈娜断断续续花了五年时间,终于找到了一份自己一直想从事的教师工作,可自己却被分派到去教全校最顽皮,被学校里的大多数人视为废物的9F班的学生。影片有两条线,一条是女主作为一个病患者直面人生,面对各种找工作时候的歧视,依然追求理想的个人线;另一条则是围绕她所教的9F班的学生们的共同成长,从最初的自甘堕落到最后努力学习进而获得成功的群像线,两条线平行展开的励志电影。

我一直坚持,人是分阶层的,这个现状就是真实存在的,根本无法忽略不计,总体来说,电影创作者还是表达了更多“底层印度人的美德”,而对那些社会阶层高的人主要持讽刺态度。不过还好,里面也有一些上层阶级的孩子还是心存善良的,一些底层的孩子还是有劣根性的,比如喜欢“动手不动口”,这让我觉得还不算太圣母,至少这样才是生活的艺术体现,应该这么说,现实生活中,上层人士和底层人士孰好孰坏,是个很复杂的,也永远说不清的问题。高尚与操蛋的底层人士或者上层人士,我都见过,无限赞美底层人和无限仇视上层人,都同样愚蠢。

印度的种姓制度,我们都知晓,可以这样说,影片里的9A班代表的就是婆罗门阶层,而9F班则代表的是首陀罗阶层。一个最高阶层,一个则是最低,如此的等级森明,更加加重了影片中发生冲突的可能。

既然电影是讲教育,那我就抛开电影,说几句自己对于教育的浅见,不想听我絮絮叨叨的你们可以跳过,大家去看电影就好。

社会领域中,哪两个点最容易引发争议的呢?就是医疗与教育,这两个东西都没法完全交给市场去解决,因为人的生命与人的前途,是没有丝毫弹性的,患者与受教育者基本没有议价能力,也容不得“试错”。这家医院把你治死了,你没法复活去另一家医院再治。你娃娃的青春也只有一次,学好学不好,都只有一次机会。

教育,并不是哪个国家的问题,而是全人类的难题,没有哪个国家敢说自己已经打造出了完美的教育系统,打包票让每个受教育者都成为精英、实现每一个梦想,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效率与公平。

电影中的表现虽然很平缓,但千万不要把电影当成现实,现实的情况比电影要复杂多了,比如孩子和孩子就不一样,就是有那些天生善于读书的孩子,给他们精英教育是最有效率的,但如果把精英都放在一起,社会资源肯定会倾斜,又造成了不公平。一个相对良好的教育系统,其实就是能够维持效率与公平这两块儿秤砣,所谓的中庸,可是非常有技术含量的。

中国的教育系统已经被骂了很多年,我上初中那会儿就呼唤“素质教育”“减负”,但如果你愿意翻翻史书,中国这种延续千年的考试文化,其实保护的是寒门子弟,给他们上升的阶梯,不至于让阶层板结。因此,有的时候,我也在反思自己一些过激的想法,譬如不拿分数当一回事?过分关注孩子的个性张扬?

同时代的欧洲可没有这种东西,那时候血统出身大过天。你看英文姓里都是什么Smith(铁匠)、Carpenter(木匠),那就是阶层的象征,铁匠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都只能当铁匠。我们则可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或许你们也会说,我们古代不是一样吗,对,你们说得对,但是我们有科举啊,而且历代皇帝特别注意考场纪律,如果哪个官员在考试中舞弊,是会被杀头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在血统与世家大族之外,保留一条社会上升通道。如果让我穿越回一千年前选择,我绝对愿意投胎在天朝,虽然门缝很小,但起码有机会,欧洲可就是大概率只能一辈子种田打铁了。

再来聊聊现在参加各种培训班的孩子,孩子们去唱歌跳舞画画,在我看来,这就是应试教育以外的“素质教育”,这样能保有孩子的创造性,但下面的问题来了,如果没有了一刀切的死记硬背的试卷,没有了以分数为圭臬的应试教育,你觉得哪些孩子会在比跳舞、比画画、比唱歌、比拉小提琴的竞争中取胜?不用想,肯定是富人的孩子啊,我儿子现在才2岁,我的收入也拮据,加上我老婆的工资,一个月也就那么点,还有房贷……


现在想想不久后他要上学,要是也去学个钢琴、小提琴、跳舞画画,其他什么的我就更加害怕了。其实所谓的“素质教育”,久而久之会让穷人更加没有希望,只有在严格的应试教育下,大山里的孩子才可能走出来,我的儿子也才可以有一点竞争的底牌。

还是那道难题:效率与公平,如何才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让穷人与富人都不掀桌子,这是个千古难题,可以说永远都无法一劳永逸的解决(除非社会财富聚集到没边,大家随便造)。

我一个良民老百姓,就不关心国计民生了,我就说我儿子。我还没孩子的时候会觉得自己将来肯定是个素质教育小能手,孩子想干啥干啥,按兴趣来,让他自由奔放的生长,但现在我有些改变了,我希望他能到一所教学严谨,纪律严明的“好学校”去,我不期望他能学到什么具体知识,而是锻炼他对于书本知识的耐性。真正的深度学习,一定是艰苦而无趣的,想变成高手,一定要有“坐得住”的品格。一所“好学校”与家人的督促,可以有助磨练这种品格。

而且我相信,真正有创造力的孩子,不会被应试教育埋没掉,反而可能会是试金石。

好了,我说完了,再次推荐《嗝嗝老师》,《起跑线》等这些很好看的印度电影。(这里也要善意的提醒下一些朋友,请放下你对印度电影的偏见,它真的不比很多国产电影差。)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