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后山街的石板路~

  • 热线小编
楼主回复
热线员工热线员工
  • 阅读:40585
  • 回复:6
  • 发表于:2019/3/13 15:13:51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江夏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位于金口花园社区,古风犹在余韵仍存的石板路,是历史的见证者。借着三月的春风,我慕名前来此地感受一二。


两个大爷正聊着天,这种不言自明的亲近肉眼可见。在三月,阳光、温度、空气与闲聊的人之间构成的画面,真好。

在定型生活中长大的,有着深入生理基础的习惯帮着我们“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节奏。年岁的增加,履历的丰富,对着社区内各家居民的了然于心。是老人家与石板路一同的见证。在都市生活,一天到晚接触着陌生面孔的人才需要记着电话号码,并备注姓名。在石板路旁居住生活的人,即便有一打的“张大哥”,也绝不会因之而认错人。
 

石板路很安静,鲜少听到聒噪之声,错落有致的房屋,阳光如棉铺满外墙,城市中的拥挤感不复存在,这是江南人对于空间充分合理运用的大智慧。踏足在这如铁轨一般驶向远方的石板路上,一种安逸之感袭上心头,我此刻恰似轰隆而至的列车。哒哒哒~
 



听着陌生的脚步声,老人家从富于古韵的房子里,探出身子。朝我望了望~这是种略带疑问的眼神。我忽然间想到,之于后山街,我不是归人!在这里生活居住的人,交流不再依托于语言,往往一个眼神,便能读懂对方的心思,往往一个脚步声,便能稳坐在家中,呼喊起走在石板路上的人的昵称。在面对面一起生活于花园社区里的人,是不必通报姓名的。
 



古老的建筑上,“危房,请勿靠近”的标识猛戳着双眼,一方面,我想伸手触摸这些独具历史感的“活化石”,另一方面,我又耽于成为一个不守规矩的外来人。
 

我踏在前人一定踏过的石板路上,走在他们也曾匆忙小跑避雨的路上,这一刻,过去,现在,没有了时间的刻度。
 



这种古与今混合所成型的房屋,带来的视觉冲击感尽管特别,但是韵味不妥。人为的改造是出于居住安全的考虑,只是没有了原味的老房子,欣赏起来,如同嚼腊。


 

老人家徘徊在这再熟悉不过的石板路上,低头不语想着些什么,有的正端坐在门前修补着渔网,有的正在晾晒着衣服,有的正在院落内采摘着菜薹……我走过其间,很多家房门大开的屋内,目之所及处的装饰,有着高度的默契——已故亲人的遗像,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对联(出于尊重,我未将图片贴上来)。
 

老式建筑风格下泛黄的房屋,被两旁的水泥房协力夹击着,显得如此突兀。是否,有一天?它将没有能力抗衡历史的大势,消失在某时某刻。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挖掘江夏精彩,铸造江夏辉煌!
  
  • 风轻云淡
  • 发表于:2019/3/13 21:10:56
  • 来自:湖北
  1. 沙发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应该按老式建筑修建,并完整保存这段历史。
实事求是
  
  • 树下的人
  • 发表于:2019/3/14 15:15:15
  • 来自:河南
  1. 板凳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小编哪都去呢,怀旧风格还是挺喜欢的。
热线小编
热线小编: 你有什么好地方推荐吗
2019-03-14 16:35:14 回复
  
  • 小市民
  • 发表于:2019/3/14 19:46:00
  • 来自:浙江
  1. 3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这条石板路叫“后山街”,是50年前我上小学每天的必经之路。今天身在异乡,看到这组图片,好亲切的。谢谢小编!
书华林
书华林: 您的肯定  就是对我此行最大的鼓励。
2019-03-17 11:50:13 回复
  
  • O_o
  • 发表于:2019/4/4 11:11:26
  • 来自:湖北
  1. 4楼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90后金口小学的举个手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