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17岁男孩跳桥身亡:毁掉孩子,家长是凶手。

  • 书华林
楼主回复
  • 阅读:5257
  • 回复:0
  • 发表于:2019/4/19 17:08:12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江夏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4月17日晚上,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17岁男孩突然冲出车门,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紧追在后的妈妈,因为没有抓住一心寻死的孩子,捶胸顿足,嚎啕大哭。在生与死的抉择上,孩子选择了后者。
 

这起跳桥事件曝光后,很多网友指责这个男孩:“现在的孩子真是太娇贵太脆弱了。”“现在的孩子承受能力怎么这么差啊!”“现在的孩子就是受不了一点委屈。”“养了十几年说几句就受不了,真是。”……

 
评论里面,网友点赞最多的一句是:


 
从评论里可以看出,大众是同情母亲的,而对于一个17岁孩子的死亡少了怜悯。

每次一有此类事件发生,在没有弄清事情原委之前,公众总是迫不及待表露自己的观点,仿佛评论晚了就差人一等一样。
 
说实话,看了这些评论后,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完整的视频,完整的视频是这样的:母亲突然把车停在高架桥中间,不顾身边滚滚车流,竟然跑下车去骂后排的孩子。这位母亲的情绪显然已经失控,骂完之后,她回到主驾驶位置,不知道又说了什么,随后,孩子突然夺门而出,穿过公路跳下了高架桥。

我不想推测她具体说了什么,但一定不是什么好话。

也就是说,这位孩子的轻生,

其实不能仅仅说是心理脆弱,说是孩子太娇贵了。

而是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冲击,

他的死亡,其母亲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果可以,我希望父母也能“持证上岗”。

也有很多人表示理解这个孩子。

为什么理解呢?

“有过相同经历的人才会懂。”

“因为我们看到的不是一条陌生生命的逝去,而是看到了当年差点走到这一步的自己。”

还有很多人纷纷表达类似感受:

“有些父母的嘴坏到你难以想象,不是内心足够强大,真的活不到成人。”

“关心你的时候特别关心,骂你的时候使劲骂。”

“我妈就是这样,不管场合,一不顺心就骂我,骂我为什么不去死。”

很多时候,毁掉一个人,一句话就够了。
 

心理学家科胡特说:“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需求的能力。”也就是说,父母给孩子创造了什么样的人格环境,孩子将来就容易成长为什么样的人。

《人类简史》中有这么一句话:大部分哺乳动物从子宫里出生时,就像从窑洞里烧出来的光亮的瓷器,任何试图重塑的行为只会刮伤或破坏它。然而人类从子宫里出生时,却像从火炉里出来的熔融态玻璃一样,可以被旋转、拉伸和塑形,具有惊人的自由度。

那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什么人格环境呢?父母应该在孩子“塑形”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呢?那就是科胡特说的:“不带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


所谓的不带敌意的坚决,在我看来,是指面对孩子撒娇、哭闹着要买某件东西的时候,做父母的,不能用:

“我钱不够,这个绝对不会买给你。你再哭,我就打你人。”

“你别这么不听话,我说了我钱不够买,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

而是应该:

“我知道你很想要,但是爸爸今天没带够钱,我们下次再来买好吗?”“我知道这个玩具对你很重要,但是它实在是太贵了,现在爸爸买不起,要不这样吧,我们一起凑钱,下次再一起过来买下它!好吗?”

……



所谓的不含诱惑的深情,就是不能用诱惑去激励孩子。在现实生活中,

很多家长特别喜欢做这样的事情:

“你把地扫了,我给你10块钱。”

“期末考好了,我就给你买一部手机。”(我妈现在就这样激励我读初中的妹妹)

这样的鼓励和激励,

实际上就是“带着诱惑的深情”。

这种激励方式容易造成一个问题,

就是梁实秋先生说的:

“孩子未来可能会把一切关系,

都处理成金钱关系:

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以钱为动力,

一切事情都用钱来度量与衡量。”

 

孩子的劳动最少应该分为三种。

第一种:你自己的事情。

“做自己的功课、收拾自己的玩具等,我不会奖励,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事情。”

第二种:为爱而做的事情。

“洗洗碗、扫扫地等家务事,这是为爱而做的事情,这是你们体谅父母的辛苦做的事情,我不会奖励,这也是你应该参与的。”

第三种:为报酬而做的事情。

“你捡瓶子卖,我会给予奖励。你修剪草坪,我会给予奖励。我只奖励他利行为,不奖励自利行为。” 
……

再聊孩子,孩子也并非无错。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忠孝难两全,除非是尽忠而死,不然,很多子女是断然不敢在父母在世之时,轻言自杀的。这是要受道德谴责的。当然了,社会在发展,很多观念也在改变,古时候这种观念明显是以他人为中心,现在则反之。可能很多悲剧的发生,孩子的出发点仅仅是“我死了,你们就高兴了;我死了,你们就要后悔一辈子。” 

心理问题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大众视为“无病呻吟”、“矫情”。每年的4月1日,都有很多人在缅怀张国荣,一方面是出于对他离世的不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有太多跟他一样抑郁的人群依存于世。背负太多抑郁!真的不是矫情的代名词。

关于孩子的教育,真的是因人而异。什么是最好的教育?——你。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