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抛砖引玉

楼主回复
江夏大V江夏大V
  • 阅读:62942
  • 回复:2
  • 发表于:2019/7/2 20:14:06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显示全部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江夏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抛砖引玉

前两天通过热线平台结识了一位网友,廖先生。都是金口人,只是他在外地工作。电话中乡音往复,显得格外亲热。他说在金华只要看到鄂A的车子,都能唤醒乡愁。我也有外地打工的经历,我知道,这是真的。

电话中谈到我最近写的《金口风味有故事之五(皮杂)》,简单客套之后,他抛出了真金实话,说我所写的“皮杂”与他所吃过的“皮杂”是有出入的。因为他父亲解放前在金口华盛楼做过学徒,记忆中姑父从咸宁回来曾经点着要父亲做过一盘“皮杂”,因此有幸吃过这道菜。这个号称金口风味三杰之一的“皮杂”,是刮尽油脂猪肉皮自然风干后,通过水煮、油炸,再用刀切成细如发丝,配上仔姜丝和佐料下锅翻炒后入盘。是一道非常讲究刀功的慢功细活的下酒菜。对于刀功,他也做了直观描述,一块刮尽油脂的肉皮在他父亲刀下能剖出十层。这道菜在金口理论上是没有人会做了,在金口若说吃过这道菜的,一般至少60岁以上。毕竟在这个快节奏时代少有人愿意为一道菜苦练刁钻的刀功。

我写金口风味系列凭的就是一股金口情怀和练文笔动机,断断续续写了七道菜,其中元子和烧腊是之前写的,没有纳入系列。故事是天马行空恣意想象的,没有经过民间调研,故事中涉及菜品成份、制作内容来自《金口镇志》。经过与网友的这次交谈,我对我自己的写作方向进行了修正,完成了我写作路上的一次成长。

今天下班特意回了金口,本想见见廖先生的哥哥,不巧廖先生的哥临时有事,便顺便登门拜访了一下金口传统文化协会的汪会长。话题一打开便收不了口,很快两个小时“消费”得干干净净。

谈及引用《金口镇志》的内容与真实不符时,感觉真的是不能轻易动笔,随意乱写了。真实的金口饮食文化,是千百年来厨艺在师徒之间传承发展的结晶,绝对不是灵光一闪投机玩巧的结果。能经得起时间的沉淀的定是经典,对于经典,我们除了尊重就是有责任把它一代一代传下去。这也是能代表金口长度、宽度与深度的东西。当然,我那样闭门造车的乱写,歪打正着的抛出砖,引来玉。在此,感谢廖先生,真心、真诚、真爱。我今后在这方面定会注意。
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
全凭好玩!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