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不变的李自成

  • 书华林
楼主回复
  • 阅读:1790
  • 回复:0
  • 发表于:2022/5/21 15:54:52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江夏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最近在看老版的《大决战》系列电影。

当平津战役结束后,五大书记要从西柏坡去往北京时,毛主席说了句,“我们是进京赶考,我们绝不当李自成。”

结合我最近在看的《南明史》,我想简要阐述下作者顾城对李自成政权为何会失败的分析,他认为李自成本可统一全国的,可有两点原因使得他最后错失了这个机会。

一是他没有认识到兴起于辽东的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政权是同大顺政权争夺天下的主要对手,所以他忽视了针对辽东的防务。二是在汉族文官武将大批倒向自己的情况下,大顺政权没有因势利导,随机应变的改变先前制定的政策。
 


当初大顺军能秋风扫落叶般迅速接管了包括山海关在内的黄河流域全部疆土,推翻了以朱由检为代表的明朝二百七十七年的统治,说明他是得民心的,起码是得到了人数最广的农民阶层的支持。

许多人轻信了封建史籍对大顺军的污蔑之词,认为李自成进京后领导集团腐化变质,丧失民心,才是导致他失败的原因。

作者却认为,这种观点完全不符合事实。因为有记载显示,在进京时,京师的士绅军民是设香案迎接李自成的。李自成也下了命令:

“军兵入城,有敢伤一人者斩,以为令。”

“大师临城,秋毫无犯,敢掠民财者,即磔之。”

如此的纪律严明,自然会收到群众的拥戴,而且中国历史上许多王朝肇建伊始,都是欣欣向荣的,若不是若干年之后帝王壮志消磨,或者好大喜功,比如杨广急于求成开凿了大运河后,又去远征高句丽,导致民怨,唐的出现可能也是个未知数。再或者就是出现了文恬武嬉的局面,导致王朝徒有其表,撑不下去了,故得出的结论就是,只要一个王朝开国,如果不作死,它的国祚一般都能延续很多年。

而从李自成攻入北京,灭亡了大明,到他败走北京,却只有短短的几十年,在二十天左右就腐化得丧失战斗力的,是不合逻辑的,即便是君子豹变,需要的时间也没有这么短。

打仗需要钱,所以就财政而言,李自成在攻入北京以前,为维护贫苦农民利益,实行了三年免赋,并以没收明朝藩王家产和对官绅追赃助饷来解决数量日增的军队和政权经费的需要,所以,这相当于打土豪的做法,不被百姓支持都说不过去。

可自明中期以后,缙绅势力已经成为社会上举足轻重的力量,所以,尽管李自成推翻了明朝,但是要想在管辖区内维持社会的稳定,他还是要争取到这些人的支持。

所以,大顺政权需要做的,是尽量缩小打击面,是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由打击官绅地主改为保护他们的利益。虽说不能做到全面,但也不能还是一切“照旧”,一切都“一刀切”。

 


然而,李自成为首的大顺军领导人并没有依据形势的变化在政策上作出必要的调整。他们仍然以农民利益的维护者自居,在管辖区内继续实行打击官绅地主的追赃助饷政策。

当然了,维护农民的利益固然没错,他也证明了李自成虽然已经称帝,但仍没有忘记一同战斗的兄弟们。

但管理国家的思路跟打仗时候的不能一概而论,李自成怎么做的呢?

他一方面采取了部分办法招徕官绅,一方面又大范围地以追赃助饷打击这个阶层。

在追赃过程中官绅们巧取豪夺所得的家赀难以保住,而且往往遭到刑拷,官绅体面扫地以尽,这对于大批归附大顺政权的官绅地主来说确实是始料未及的。官绅地主的归附大顺政权,正是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不惜在政治上变节,把过去痛骂的“闯贼”李自成当作新的靠山。

然而,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失望了,他们在饱尝铁拳之后,也不胜愤慨地说:“是岂兴朝之新政哉,依然流贼而已矣。”就是说,李自成一边想到了要安抚、吸纳这些官绅,一边又重点打击他们。这种前后矛盾的做法,让这些人对大顺政权失去了信心,于是他们强烈的不满,不满积累到了一定量又会转化为仇恨。

在《狂热分子》这本书里,有这样一个说法:共同的仇恨可以凝聚最异质的成分。如果大家有一个共同仇恨的对象,哪怕是敌人之间,也会产生一种亲近感。

所以,后来大批的官绅积极向满清靠拢,这些人彼此勾结,偷了他李自成的塔。

可见,大顺政权之所以站不住脚,不是因为领导层变质,失去贫苦群众的支持;恰恰相反,由于它尚未完成质变,继续执行打击官绅地主的政策,所以它才来得快,走得也快。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