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普遍的?还是选择性的社会福利?

  • 书华林
楼主回复
  • 阅读:1713
  • 回复:0
  • 发表于:2022/6/16 16:43:21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江夏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里,当妻子因为经济原因离开了他和儿子,当他因为没有钱付租金而被房东撵出,当用来推销卖钱的医疗器械被偷走后,克里斯跟儿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去到了收容所。

可见,去收容所是一个无奈之举,是没有选择的选择。而这就跟那些领取公共福利的一样。


普遍性社会福利和选择性社会福利制度造就了两种完全不同的福利国家模式。

前者认为社会所有成员都应该「免于匮乏和对于匮乏的恐惧,免于失业和对失业的恐惧」。这样人人平等享有一切基本的自由,才是真正的人人生而平等。可如果这种自由不能覆盖到社会的每一个成员,只针对那些(伤害发生后)已经失败的人,即那些不幸失去行为能力的社会成员,把帮助聚集到他们身上。那所谓的普遍性就是名不副实的。

所以,它要求不管人是处于富有还是贫困状态,都应该一致享有社会福利。

可现实的情况,却是选择性社会福利越来越多的成为了主流。有选择,必然有审查,即审查那些谁是可以符合条件领取社会福利的人。

我们应该知道,所谓的有针对性的给予贫困人的补助,其实少得可怜。而这些需要帮助的人群,其政治力量和公众话语权是微弱的,这样,就会使得专门为这类人服务的工作人员,其自身的素养也高不到哪里去。

而且,这样的选择性社会福利,其总体效果是分化而非融合,是排斥而非包容。因为这些贫困的人是不需要纳税的,因为他们的收入根本纳不起,所以在西方,一些为了选票的人根本不会在乎他们,甚至会把他们归为另类群体。有钱的人认为这些只会接受补助的人,是无用的,是如同敲诈勒索一般的,是可以随时被抛弃的,而他们却还要用自己纳的税去养活这些人,因此他们与这些人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这种通过对被排斥者进行污名化,社会主流的人群真正或者假定的价值得到了强化。

而随着一些国家征税的起点升高,征税的额度降低,社会公共福利的保障,更加显得不「物有所值」了,结余的现金比公共保障抽象的可能性更有诱惑力。而且公共保障的标准和吸引力也在日益下降。所以就出现了需要补助的人拿到的补助金越来越少,因为资金池里的钱也不多了。

长期实施经济审查是另一个影响,是对福利领取者的污名化,它传达了一个信息:需要援助是一种失败的标志,意味着达不到大多数正常人的生活标准。因此,申请福利补助等于承认自己的失败。鉴于这个事实,申请福利变成了一个可耻的决定。会自我边缘化,会把自己排除在主流之外。申请福利变成了最差的选择,所有其他的可能性,无论质量如何,都显得更加合理,令人向往。


所以,克里斯才在看到儿子睡在收容所的时候,留下了心疼的泪水,那是他对自己暂时给不了儿子好的生活的无力控诉,同时也说明了他自己也反对着这个专门供生活不下去人容身的收容所的厌恶。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