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南桥之“难”

  • 书华林
楼主回复
  • 阅读:25320
  • 回复:0
  • 发表于:2022/10/15 9:52:45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江夏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当被问到对江南地区有何印象时,一幅小桥流水的画面定能在你我的脑海中浮现。

是的,“小桥、流水”两词,很大程度上“代言”了江南的形象。

而地处江南地区的江夏,水流之广自不必说,小桥亦是如此——多且历史久远。

这其中,又以南桥最为出名,原因无它,实在是因为其“年纪”最大,保存也较为完整。不仅如此,始建于元朝的它,虽距今已673年了,却仍能很好地行使它桥的使命,这着实不易!




桥的本质在于连接。作为一条“空中之路”,它的出现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者越谷的交通问题。

又因地形的多变,故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桥经匠人之手既呈现出风格迥异的模样,又装点了壮阔河山。

每天不一样的武汉,拥有的大桥数量有很多很多,毗邻长江,大桥的作用是使得天堑变通途,同时它也承载了沟通两岸人民的使命,使得两岸的人之间的交流更加便利,更加频繁,也更加经济。




在古时,小桥的价值也体现于此。它的建成,是古人迫切需求的产物,也体现了彼时此地的车水马龙,熙来攘往的繁华景象。

古今对比,在一片人烟稀少、杂草丛生之间,不免产生一种时过境迁,物是人为之感。




余华在他的《在细雨中呼喊》里写到了一个故事,即“我”远近闻名的曾祖父孙石匠,因为在建造一座三拱石桥的前期,过于依赖以往的经验,而胸有成竹地选了一块土质松散的位置,这一疏忽大意和侥幸,导致竣工当天桥垮了,于是他一直以来对外宣称的以“造出来的桥将作为艺术珍品傲视后代”的圭臬被自己亲手给砸掉了。

自那以后,曾祖父便一蹶不振。所以,对于桥的建造者而言,始终未变的是他们葆有的那份匠心,追求的是对桥的质量的保证,和过桥者踏上一座桥时的那份心安。

南桥作为元朝时期某些匠人一生中的某个作品,在时间轴上已存在了近七个世纪,它的“寿命”完全超过了人所无力抗拒的自然规律。从这种角度来看,孙石匠“造出来的桥将作为艺术珍品傲视后代”的目标在这里得到了实现。




江夏的文化底蕴深厚,这些如“长虹”“玉带”的古桥,在粼粼水光的倒映中,连接了过去与现在,又在这片古老而苍劲的大地的滋养下,成了一汪永不干涸的“活水”,曾服务过古人,也想被后人所使用,所铭记。




在很多人的记忆深处,总会有一座静默的老桥扎根在心底,与它有关的,是一段与玩伴一起在桥上来回追逐的美好时光,是一段拖着疲惫与父母一同劳作归家的回忆,是一曲为了梦想从桥上走过,并奔向天涯的赞歌……




古桥今犹在,它周边农村的空心化日益严重,或许它存在的唯一意义,就是成为从那里走出来的人的谈资:

“哦,你说的这里就在我老家附近。现在荒得很,没啥意思~”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