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主题: 八分山下的 “天使之眼”

  • 书华林
楼主回复
  • 阅读:32529
  • 回复:1
  • 发表于:2022/11/12 9:12:21
  • 来自:湖北
  1. 楼主
  2. 倒序看帖
  3. 只看该作者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江夏社区。

立即注册。已有帐号?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

如果你有看过3D版的中国地图,一定会被“天府之国”所吸引。原因无他——地形太特别了。


 
用一个不恰当的比喻,即它就好比木星上被大家称为恶魔之眼的大红斑一样,“突兀”地出现在本来尚且和谐的画面上。这很像我们观察某一件略有瑕疵的事物,虽有瑕不掩瑜一说,但我们的目光总会被“瑕”所锁定。




当我们把视角缩回到江夏,特别是当我们在八分山山顶俯瞰山下的一切的时候,大概率会在感慨纸坊城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和青山绿水的环境之余,被某一处位置所吸引——沙港水库。




水库在农业灌溉、乡村防洪、人畜饮水等方面的用途自不必说。但对于久居在城里的人而言,这些功用还是有些遥远。






大家最喜好和最能切肤感受的,还是待在水库周边,享受那里的空气清新、视野开阔、而无车马喧和“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与家人或朋友们一道,择一个周末之外的时间,选好位置、扎好帐篷、备好食材。然后用漫谈增进感情,用照片记录光影,用回忆温热人生。




或宠辱不惊,看野鸭游水嬉戏;或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沿着环水库的步道慢走,听着风声簌簌,看着依依杨柳,会有一种宝玉去找黛玉时,见到潇湘馆外竹林的“龙吟细细、凤尾森森”之感。




虽已立冬,但在沙港水库附近,万物将进入休养、收藏状态的普适性规律好像失效了。物种的多样性,使得你能从已过秋季的衰败、肃杀的景象里回过神来,并重新领略大自然那多彩的颜料装饰下带来的视觉震撼。此外,温度的适宜,甚至能让你把夏季常听的蝉鸣于此处再感受一番。




亭者,停也。人们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有想走进去小憩片刻的冲动,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并居一个合适的位置观赏四周的景色。在没有水域的地方,亭好像可有可无,但你是否发现了一个规律,即与水有关联的地方,亭总不会缺席。




在水库堤坝背水的一面,可以直通附近的村落。面对有坡度的地面或者设施时,人好像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才能避免有不滑下去的冲动。那种依托重力,不费气力顺势而下的体验,往往能给人带来最酣畅的感觉和最纯粹的快乐。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产生取决于自然、地理、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因素。

紧凑、人口稠密的城市化生活,大约在公元3900年前的美索不达米亚便已出现,之于中国,则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的黄河流域。




人类曾有长达250万年的时间靠采集和狩猎为生,如果把这段时间与人类从村落原野走出,到人群更加聚集、分工更加明确、交通更加便利、物资更加充沛的城市生活的时间进行对比,那后者的占比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比起先前人类延续了几百万年的谋生方式,现代人的谋生方式在历史上像是一瞬间的事一样。这种演化的结果,就是如同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我们的大脑和心灵都还是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方式在思维。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城市里待了“短暂”的时间的我们,只要条件允许,都依然热衷于在闲暇时光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处跑的行为举止,和开始怀念起那如诗、如画、如意的田园生活了。

因为,亲近自然,回归自然是镌刻进人类基因里的习惯,短期之内难以改变……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二维码

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

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微信登陆
加入签名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